正文 數學課堂中有效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考試周刊(2014年67期) 本章:正文 數學課堂中有效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

    數學課堂中有效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陳正柱

    摘 要: 新課標要求數學教師把“問題”作為教學的起點,設計有效的問題。那,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有效設計問題?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麵回答了這個問題。

    關鍵詞: 數學課堂教學 問題設計 問題串

    問題解決理論認為:思維起源於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髒。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師把“問題”作為教學的起點,倡導“對話”式教學,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課堂問答便成為必然。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那,在數學教學中如何設計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

    一、設計的問題要立“障礙”,有“懸念”,留“空白”

    在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為提問而提問,設計的問題要麵麵俱到、坡度太小,沒有給學生留下跨越“障礙”的空間,學生無需認真思考即可一蹴而就;要平鋪直敘、毫無懸念,缺少挑戰性和啟發性。這樣的課堂看似熱鬧,事實上學生始終停留於活動表麵,不能在活動中有效思考,也不利於數學能力的提高,不能發展真正的數學思維。例如,一位教師在講“雉兔同籠”問題時,提出:“雉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什?”“雉有幾隻腳幾頭?”“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的意思是什?”這樣一些不是問題的問題,難以引起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是對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的漠視。“有疑而問”本是天經地義,但這種淺顯的問題,往往問而無疑,學生對答如流,表麵上互動得轟轟烈烈,但實際效果如何呢?學生從這些問題中得到了什呢?這種設問除了在形式上給人一種熱鬧的感覺外,並沒什教學價值。

    有“障礙”的問題一般都有一定的懸念,具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學生興趣盎然。例如,在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探索直線平行的條件”第一課時,學習了“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這一判定後,我給學生布置了一道課外思考題:小明有一塊畫板,他想知道它的上下邊緣是否平行,小明身邊隻有一個量角器,請問他該如何判斷?課後多數學生能積極思考,帶著問題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教師對一些關鍵問題、關鍵環節合理立障礙、設懸疑,且慢“說破”,留有餘地,使其在探索、思考問題的體驗中提高能力。“說破”的火候掌握在教師手中,取決於學生的需要。所謂“教不越位,學要到位”就是這個道理。

    二、設計的問題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問題的創設要與學生的智力和知識水平相適應,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能促進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相關舊知識積極思考,使學生能夠“跳一跳,夠得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恰當,能對學生數學思維進行適度啟發,能引導學生經曆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維的基本過程。例如一教師在講三角形三邊關係時,讓學生帶好長度分別為3cm、4cm、7cm、10cm的小木條,設計以下個問題讓學生分小組思考討論:(1)能拚成幾個三角形,三角形的邊長分別是什?(2)哪三根不能拚成三角形?這三根的長度都有什關係?(3)三根木條符合什要求才能拚成三角形?教師的層層設問、逐步推進,啟發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三角形三邊的關係,而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憶定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考試周刊(2014年67期)》,方便以後閱讀考試周刊(2014年67期)正文 數學課堂中有效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考試周刊(2014年67期)正文 數學課堂中有效問題設計的幾點思考並對考試周刊(2014年67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