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係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交際教學法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考試周刊(2014年67期) 本章:正文 係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交際教學法

    係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交際教學法

    高教改革與發展

    作者:雷君君

    摘 要: 係統功能語言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流派,代表了當今語言學研究的主要潮流,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了世界語言學發展的中流砥柱。同時,係統功能語言學對於語言教學的影響深遠,當代國際外語教學運動的主流——交際教學法與其頗有淵源。文章闡述了係統功能語言學與交際教學法的理論淵源,分析了交際教學法存在的問題,並對問題的解決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係統功能語言學 交際教學法 交際能力

    係統功能語言學自誕生之日起,迄今已有40多年了。係統功能語言學在80年代中期趨於成熟,其標誌是韓禮德《功能語法導論》(Halliday,1985/94)的出版,至此其理論的整體性和係統性基本形成,在基本理論趨於穩定和完整的前提下,近20年發展迅猛,在世界語言學發展潮流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如:語域和語境、評價理論、語篇銜接理論、語用學的再認識、認知理論的研究等都和其頗有淵源。究其原因,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麵解釋。語言學理論的發展經曆了由小的研究單位到大的研究單位的巨大變化:小的研究單位是從音素和詞素開始的,以音位學和詞素學為代表,而大的研究單位則以語篇為單位,以語篇分析、會話分析、話語分析為代表。研究以小單位為主的音係學、詞語轉換生成語法等以句子結構的研究為主;而到了20世紀後期,語篇分析發展越來越快,成了主流。因此,以語篇分析為最終目的的係統功能語言學必然成為主要的語言學研究方法。

    1.係統功能語言學對於交際法的作用

    韓禮德對語言教育的主要貢獻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明確語言教學理論和思想;二是兒童如何發展自己的母語,三是語言在社會化和學校教育中的作用。他對於交際教學法的貢獻主要是提供了理論基礎。

    1.1行為係統。

    在係統功能語言學中,一係列行為模式構成了包括語言行為的社會文化。從社會角度看,包括各種各樣的人際交流、不同的社會角色、親密度和距離的建立和維持等。不同行為模式是在具體社會語境中產生的。從情景角度看,情景決定事件的發生和行為的出現,比如:互相討論、彼此交流、做遊戲、完成任務等。在這些情景中,人們的行為是有結構的。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在交際教學法中,語言習得是一種在具體社會環境和情景語境中的行動,即一種行為係統。

    1.2詞匯語法。

    韓禮德認為語言的意義係統由語言的詞匯語法係統體現。所以,語言的詞匯語法係統要適合語言的意義係統。語法係統不是自主係統,所以語法學習必須與語法適用的社會語境和情景語境聯係起來,即和語言運用結合起來(張德祿,2005:65)。

    1.3語域和銜接。

    韓禮德的語域分析理論根據語境研究語言變體及語篇類型的關係。語言變體和語篇類型受到情景類型和詞匯語法模式的影響。因此,在教授語言的過程中,必須發現語言形式特征的交際功能。銜接是句子組合成語篇的重要特征,通過語法和詞匯等形式表現出來,是把句子組成語篇的重要方法。因此,運用交際教學法要讓學生理解句子是如何通過銜接組成語篇整體的,是探討句子運用的重要手段。

    1.4多功能分析。

    維多遜在討論對等成分時認為,我們可以把一組被認為是對等的句子視為從一個深層結構中派生出來的。這個深層結構可以稱為“原深層結構”(proto-deep structure)(Widdowson,1973)。它們在語法特點上是對等的,但在功能價值上是不同的。韓禮德的多功能分析理論充分解釋了這一現象。在語言教學實踐中,韓禮德的多功能語言觀解釋了語言在實際交流中的功能特點,並闡釋了形式與功能的千絲萬縷的關係。

    1.5語言的係統觀。

    語言交際的意義是由話語傳遞的新信息體現的,新信息,即信息空白(information gap)或者“疑點”(doubt)(Johnson,1979)和選擇是密切相關的。疑點證明存在不同選擇項,而選擇概念是韓禮德語言觀的中心。語言的實際交流就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在語言代表的眾多意義潛勢中選擇能夠滿足交際需求的意義。成功的、有效的、流利的語言交際正是建立在快速、有效、及時的選擇基礎上的,這正是韓禮德語言觀的核心所在。而交際教學法為學生的語言交際提供了可以在交際中做出選擇的選擇集(sets of options),同時,能充分鍛煉學生進行選擇的能力。這樣看來,交際教學法至少從兩個方麵獲得了係統功能語言學的幫助:一是從內容上獲得了可以在實際交際過程中進行選擇的選擇集,二是如何選擇的訓練。這就對外語教師的語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對學生傳授詞匯項目或者語法項目時,不能僅解釋這個項目,而應該把詞匯項目或者語法項目與它隸屬的係統聯係起來,如根據該詞匯項目的詞根意義,總結同詞根的其他詞匯。或者通過添加詞綴,了解更多新的衍生出來的詞匯,或者一些習語、固定搭配等。必要時提供與其對立的選擇項,如詞匯項的反義表達,或者辨析同義詞匯的細微差別,使學生掌握這個係統。然後,在課堂上模擬真實的交際過程,培養學生選擇方法和技能。

    2.交際教學法的特點

    韓禮德的語言意義係統和功能理論,海姆斯(Hymes,1972)的“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論和奧斯丁(Austin,1962)的言語行為理論(speech act theory)是交際教學法的理論源泉(張德祿,2005:60)。交際語言教學法或交際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這一術語最早由海姆斯(Hymes)於1972年提出,它的教學目標是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語言是進行交際的工具。皮耶福(Piepho,1981:8)曾經提出交際教學法的教學目標層次有:(1)整體性和內容層次(語言是一種表達手段);(2)語言和工具層次(語言是一種符號係統和學習目標);(3)人際關係和行為的情感層次(語言是表達有關自己和別人的價值和判斷的手段)(4)個人學習需要層次(以錯誤分析為基礎的補償學習);(5)言外目標的總體教育層次(學校課程規定的語言學習)。

    交際教學法的核心是把教學過程當做交際過程。其特點是:(1)語言功能是教學內容的主要內容;(2)強調外語教學在真實場景和場合中進行;(3)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4)突出交際教學法的同時,兼顧語法、翻譯、句型等內容的傳授。交際教學法中的教學和學習類型是不受限製的,隻要所有活動是為了實現交際能力這一目標,甚至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進行交際時所犯的語言錯誤是正常的。因此,它的教學活動是多種多樣的,如會話、討論、表演、模擬、講故事、即興創作和辯論等。教學資料也是豐富多彩的,有很多類型,主要是以語篇為基礎的資料,如課本和相關資料,以及以任務為基礎的資料,包括遊戲、表演、模擬和以任務為基礎的交際活動和真實語料,如符號、雜誌、廣告、報紙、圖標、地圖、圖畫等。另外,在教學中,學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布林和坎德林(Breen & Candlin,1980:110)認為,學生的角色是協商者,它產生於同組的其他協商者,並與他們交流,還包括個人學習過程和目標與其他人從事的課堂程序和活動之間的交流(張德祿,2005:60)。教師則負責課堂中所有的參與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使參與者們和活動和語篇之間的交際更容易。教師在課堂中是一個獨立的參與者,是學生活動的分析者、詢者、商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在學習過程中兼有研究者和學習者的雙重身份。

    3.有待解決的問題

    為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大學生基礎教學和養成教育,建設優良學風和校風,我校於2006年5月成立了一年級教學工作部。學校從2006級大學本科學生(外語、體育、藝術學院學生除外)開始實行“1+3”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在一年級集中開設思想政治理論、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等基礎課程,進行集中教學、集中管理。然後進入後三年的專業課學習。在一年級學習過程中,學校要求大一學生參加四級考試,並盡可能通過四級考試。大學英語教學根據學生高考成績和入學摸底考試成績分為A、B兩級。根據專業需要和學生基礎采取分級分類教學是一工部因材施教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學生成才與發展。在對我校一年級學生英語學習狀況的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在交際法的實踐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考試周刊(2014年67期)》,方便以後閱讀考試周刊(2014年67期)正文 係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交際教學法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考試周刊(2014年67期)正文 係統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交際教學法並對考試周刊(2014年67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