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後媒體時代政府應對“輿論事件”角色定位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商情(2015年12期) 本章:正文 論後媒體時代政府應對“輿論事件”角色定位

    論後媒體時代政府應對“輿論事件”角色定位

    思政研究

    作者:塗茜茜

    【摘要】在21世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革新和網絡的普及,媒體已經從過去的有中國特色的存在著官方色彩濃厚的所謂官方媒體,向基本不被官方所管控的所謂市場化媒體轉變。在後媒體時代輿論的作用是巨大的,在文化和價值的傳播變得十分大眾的今天,如何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化解社會矛盾和危機,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變得什棘手。轉變政府關注力和政府對媒體的固有做法以及改變政府和媒體公眾的關係變的十分必要。

    【關鍵詞】後媒體時代;角色定位;輿論導向

    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這個時代,同時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普及,媒體的介質和作用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過去的報紙、廣播、電視媒介逐步轉變為網絡、手機為媒介。作用也從過去的僅僅是公民、普通人了解時事新聞,了解國家大事變為一種無形的力量。這種力量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它甚至在某些時候可以左右社會輿論的走向、引導價值觀好和壞質的轉變。

    一、後媒體時代的一般特征及其“蝴蝶效應”

    新媒體固然有這許多優點,但是信息的高速傳播、信息內容具有的衝擊力和震撼力都使得新媒體時代伴隨著不利因素出現,也就是“蝴蝶效應”,它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中國在社會轉型階段極易出現負麵情緒高漲。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刻變革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社會公眾參與國家公共事務管理、表達個人思想、態度、甚至對各種社會現象不滿的訴求意願越來越強烈,互聯網日益成為社會輿論的放大器。網絡話語權的增大,使得負麵新聞的殺傷力也隨之增大。

    其次,信息傳播的碎片化,使得信息容易出現偏差。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個網民都是有可能成為信息的生產者、輿論事件的報道者。智能手機的普及,更讓大眾麥克風隨時隨地地現場直播變成可能。新聞發布的大眾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狀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萬的網民按照各自的觀點分別發布消息,再加上眾多的轉發和評論,輿論發展呈網狀擴散,加劇了信息的碎片性,報道事件出現偏差。

    最後,網絡造假頻發,新媒體的道德素質亟待提高。正是由於後媒體時代的門檻降低,使得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的製造者和發布者,這就應運而生一些個人或者組織利用輿論的同情和關注度,捏造和故意誇大事實。在後媒體時代也孕育了一批網絡“水軍”,在網絡上大肆大量發布不實信息,誤導人們群眾。

    二、“蝴蝶效應”下的民意導向和政府麵臨新問題

    中國的法律製度不健全。首先網民作為公民應該非常清清楚地意識到,公民意識以及公民非官方的組織是有權利的,盡管我國頒布實施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但是網上公開的信息相對不多,公民的知情權仍無法得到有效保障。我國目前網絡立法還存在不足,現行的《新聞網站電子公告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係統安全保護條例》等,對於網絡違法行為和網絡主體責任的認定比較模糊,從而對網絡違法行為的監管、製約和處罰顯得非常不易。

    再次,網絡民意的片麵性和不真實性。網絡信息的無限性和可操縱性,特別是對網絡“信息轟炸”和“信息偽造”,一般民眾並沒有鑒別能力,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這些信息,各種政治勢力和集團就可能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在網絡上發布各種信息,誤導民意,導致民意的非理性和非規範性,並使得網絡民意很難被均衡代表。

    最後,我國政務信息公開力度不足。網絡雖然客觀上會帶來社會的扁平化傾向,為人們的參與提供技術手段,但它畢竟隻是個技術平台,“問政”能否可行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取決於政府對“網絡問政”的態度,政府的權力運行方式本身改變的程度,以及政府是否願意把網民作為和自己平等的夥伴看待。從現實來看,多數政府官員還存在不適應、不願意接受網絡監督的一麵。

    三、後媒體時代對政府的新要求

    在這樣一個“人人即媒體”的時代環境下,在媒介高度融合的全媒體語境中,給傳統的群眾工作方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也為調整幹部與群眾的交往、溝通方式,為重構幹群關係、官民關係帶來必要性和可能性,更為探索政治體製改革提供了良機。為了迎接這一嶄新時代的大考,黨的群眾路線需開拓新思維、邁進新視界。

    這說的新要求就是政府處理公共事務的能力,也就是政府在日常行政活動中如何維護後媒體時代的信息“整潔”,淨化網絡虛擬世界。如何加強政府形象建設、維護政府公信度、進行政府營銷。在傳統媒體時代政府是單一媒體的時代,隻有政府才是權威的信息發布者和傳播者,公眾隻有聆聽和二次傳播的能力。這時對政府來說,它和媒體、公眾的關係更多的掌控和指導。我們也應該看到由於在後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報道的非專業化、技術上的非管製、在行業道德上的管製也是空白的,因此造成的網絡發酵事件往往會不受控製,引發社會恐慌、引導錯誤的價值觀。這時,政府就要加以幹預,具體有以下方麵媒體可以融化背景下做好對策。

    (一)構建政府、公眾、新媒體的新關係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商情(2015年12期)》,方便以後閱讀商情(2015年12期)正文 論後媒體時代政府應對“輿論事件”角色定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商情(2015年12期)正文 論後媒體時代政府應對“輿論事件”角色定位並對商情(2015年1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