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蒂姆·伯頓的影像敘事風格分析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時代金融(2013年11期) 本章:正文 蒂姆·伯頓的影像敘事風格分析

    蒂姆·伯頓的影像敘事風格分析

    交流平台

    作者:聶洲

    【摘要】在好萊塢的商業片大潮中,有少部分的電影導演堅持自己的風格,形成了自身獨特的影像風格,其中就包括被稱為“鬼才導演”的蒂姆·伯頓,他的影響風格是一種“黑色童話”的創作風格,他的作品擅長於用不同於常規的視角—孩子的視角去觀察世界、去處理矛盾以及處理與這個世界的關係,他的不同尋常的敘事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於他童年的成長經曆,而這樣的敘事風格之所以能夠在國際上頻頻獲獎、獲得不少觀眾、影評人的喜愛,就在於他為現代人的精神存在打開了一扇窗,使我們能夠以童年般的本真去思考與這個世界的關係,獲得更多的可能性,本文從敘事學、符號學以及部分運用精神分析學的方式來剖析蒂姆·伯頓“黑色童話”的建構過程,以期為國內電影創作、電影評析等打開新的視野,獲得全新的體驗。

    【關鍵詞】黑色童話 象征性交換 可能性空間 符號結構

    目前在好萊塢眾多的商業大片環境中,有很少的一部分導演創作的電影作品帶有獨特的個人風格,也就是如同杜魯福1954年的《電影筆記》雜誌中的文章《論法國電影的某些傾向》所說的導演中心論的“作者電影”,將電影創作的風格特征歸還於導演本身,雖然“作者論”受到各方的批評(因為考慮到電影創作者的複雜性:包括編劇、攝影等等,很難說作者風格隻是一種單一的風格而否定其他的創作風格的影響。)但是在敘事學、符號學的研究影響下,作者電影更有利於科學係統地劃歸電影敘事風格,有助於電影風格的多樣化和開放化發展。因此,美國導演蒂姆·伯頓的一係列導演正是按照“作者電影”論的邏輯來分析的,綜觀他的作品,的確始終貫穿著其本人的黑色童話風格,擅長運用隱喻和天馬行空的象征手法,為我們打開一扇獨特的與世界對話的大門。

    一、童年的影響:導演簡曆介紹

    蒂姆·伯頓於1958年8月25日出生於美國加州的伯班克,從小由於受到家庭良好的“照顧”(嚴厲的家教)而擁有封閉和孤獨的童年生活。於是,小伯頓一直沉迷於個人世界,喜歡用繪畫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生活,童年的孤獨、恐懼和渴望溫情等等壓抑成為了他日後創作電影作品的“力比多”(精神分析學中的藝術創作的原驅力),這樣的動力一直貫穿於他的整個生活和藝術創作之中。後來,他在在加州藝術學院學習藝術,因為出色的想像力而於藝術學院學習兩年後得到迪斯尼公司讚助給年輕動畫人的一筆獎學金,他從此開始正式學習和從事動畫工作。他最初為迪斯尼公司的《狐狸與獵犬》之類的主流電視動畫片工作,但這些並不能發揮他特異的個人靈感的優勢,於是迪斯尼給他一定的自由,讓他從事自己的項目。

    八十年代早期,伯頓先後創作了兩部動畫短片,《文森特》和《弗蘭肯維尼》,《文森特》是對恐怖片演員文森特的致敬,影片沉悶的黑白色調、孩子壓抑、孤獨、恐懼的感情明顯地表現出來,一部是《弗蘭肯斯坦》的兒童改編本,從題材上就可以看出伯頓動畫實驗短片的傾向,但這些早期作品太過顯露伯頓的個人趣味和品質,最初被認定不適合兒童觀看,並被永遠禁放,但是蒂姆本身獨特的動畫繪製風格卻成為之後他的一係列的動畫作品的風格:扭曲、如同兒童塗鴉般的風格,有一絲神秘和詭異①。

    保羅·魯本斯(又名:Pee Wee Herman)慧眼獨具,看出這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具有良好的潛質,就請他製作了一部成本稍高的《大冒險》。這不僅是一部精彩的影片,而且在票房上也獲得很大的成功。於是,伯頓開始成為好萊塢引人注目的新派導演。緊接著,他執導了一部超自然喜劇片《甲蟲汁》,這部怪異而前衛的影片再次使得觀眾和影評家對這位年輕的導演另眼相看,也使他在動漫畫一類影片製作者行列中脫穎而出。

    1989年,而立之年的蒂姆伯頓獲得一個開拓事業的大好機會,得以執導大製作影片《蝙蝠俠》。這是一部根據同名暢銷漫畫改編的超現實風格的娛樂片,漫畫風格和超現實的影片世界為伯頓提供了馳騁想像力的最好空間。但好萊塢多年不變的商業原則是,預算越大,影片受到的牽製越多。這部影片中伯頓的個人風格並不能得到很好的突出,但無論如何這仍然是一部打上伯頓標簽的詭異陰暗的電影,在一向明朗的好萊塢賣座片中具有一種非同一般的風格和影調。這部影片在票房上也獲得極大的成功。

    1990年,借著上部影片的成功的東風,伯頓又拍攝了詭異與浪漫相融合的影片《剪刀手愛德華》。影片講述的是長著剪刀手、披著淩亂的長發的“科學怪男孩”與有愛心的普通小姑娘的一段浪漫感人的童話故事。這是他最好看、最著名、也最明朗的早期作品,雖然主角愛德華造型怪異甚至有點可怕,但影片散發出的歡快與浪漫也是突出的,並且運用隱喻的手法抨擊了現實世界中的偽善行為。在這部影片的拍攝中,他也和影片男主演約翰尼·戴普建立和發展了一種富於成效的工作關係。

    1992年,他又完成了“蝙蝠俠”第二集《蝙蝠俠歸來》。由於第一集的成功,伯頓有了更多的自由處理自己的影片。於是,這部影片的調子比第一集更加陰暗低沉,以至招來華納公司的不滿,但好在影片賣座還算不錯。

    1993年,一部與眾不同的動畫長片《聖誕夜驚魂》問世。這又是伯頓延續自己動畫事業的成功“戰役”。雖然他隻是作為故事和製片出現在演職員表,但影片被冠名為“蒂姆·伯頓的聖誕夜驚魂”,顯然是打上伯頓烙印,甚至是把伯頓風格貫徹到底的一部影片。

    1994年,蒂姆·伯頓帶著緬懷與敬意,完成了以一個好萊塢傳奇默片導演生平為題材的傳記影片《艾德·伍德》。這是一位臭名昭著的恐怖默片導演,他的生活和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聲名狼藉,但在影片中伯頓強調的是他獨特的個人想法和對電影的執著追求。從影片結尾處一段艾德·伍德生活紀錄片的播放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得到了伯頓的同情與理解,甚至某種程度的讚賞。富於煽動力的影片也使觀眾對伍德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影片在美國的票房和評論並不好,但不可否認這是一部很具個人色彩和感情的影片,並入圍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提名,最終為伯頓迎來了金棕櫚。

    1995年,伯頓監製了影片“蝙蝠俠”係列的第三集《永遠的蝙蝠俠》,伯頓和華納公司的不愉快使他沒有繼續完成自己的係列。蒂姆伯頓在1996年執導了一部外星題材的科幻片《火星人攻擊地球》,這部超現實的影片使他可以再次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怪異的外星形象、近乎鬧劇的情節構思令這部影片與同類題材的其他影片顯現出不同的質感。

    在沉寂了幾年之後,1999年,伯頓執導了一部古裝影片《無頭騎士》,這又是一部充滿陰暗想像力的超現實影片。片中伯頓仿佛故意在和觀眾開著實在有傷大雅的玩笑,人頭像瓜果一樣被砍下,婦女、小孩無一幸免,這就像英國哥特式的童謠傳唱的血腥遊戲一樣,隻是舞台搬到了現實中。而伯頓也不去玩弄緊張恐怖,隻是悠閑自得地向觀眾的忍受能力挑逗著。除了主人公以外,所有人的被殺似乎都是無所謂的,理所當然的,既不用你緊張也不用你興奮。這就是伯頓式的“黑色”玩笑。而在這部發生在十八、十九世紀之交的影片結尾,伯頓一掃影片中的惡作劇式的玩笑,而是充滿溫情和希望的向正在二十一世紀門檻上的觀眾致意②。

    可以看到,在蒂姆·伯頓的個人風格中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童年經曆的影響,以一種哥特式、孩童式的塗鴉風格創造了獨特的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二、導演作品一覽表以及作品獲獎一覽表

    從上表可以看出,自1982年第一部動畫短片以來,蒂姆·伯頓幾乎每一年都有作品問世,是一個高產的導演,其作品大多為導演和製片人,這也確保了他“黑色童話”風格的一致性。

    從上表可以看出雖然沒有在奧斯卡獲得大的獎項,但是蒂姆·伯頓的作品仍然是歐洲及美國許多獎項的寵兒,特別是2007年威尼斯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和2008年阿姆斯特丹幻影節終身成就獎,代表了歐洲電影傳統對於伯頓哥特風格的意識流的認同,其作品自1982年到2010年,總共有23部電影作品,有14部獲獎,獲獎率達到61%,也足見電影節對於“鬼才”導演才能的認同。

    三、對“黑色童話”的敘事風格分析

    (一)對作品《僵屍新娘》的敘事分析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時代金融(2013年11期)》,方便以後閱讀時代金融(2013年11期)正文 蒂姆·伯頓的影像敘事風格分析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時代金融(2013年11期)正文 蒂姆·伯頓的影像敘事風格分析並對時代金融(2013年1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