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入基層央行大學生幹部履職定位與人才培養工作探討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時代金融(2013年11期) 本章:正文 新入基層央行大學生幹部履職定位與人才培養工作探討

    新入基層央行大學生幹部履職定位與人才培養工作探討

    工作研究

    作者:黃誌聰

    2006年10月,我從部隊轉業入昆明中心支行後,到尋甸支行工作,轉眼6年過去了,在支行曆七崗履八曆後,對央行工作和行員的情況,有了一定了解和認識,作為已過三十而立恐將奔四之年的支行“小”同誌,覺著離大家很近,想和我們新行員談點個人感想和看法,交流思想以共勉。前麵聽了一些同誌的發言,頗感似曾相識,大家曾有過的很多困惑和感受我也曾經有過,不再重複,相對來講我參加工作的時間和經曆,比部分同誌會長一點,經曆得多,可能感悟能多一點。下麵我從個人、組織和現實三個角度,就如何使大學生行員以積極的態度投身到央行建設中去談談我的看法,講下來,大體上有:態度決定愉快、機製決定可能、文化決定品位等幾項吧。核心理念就是要“嚴於自我解剖,豐韻精神品位,在科學定位中努力奮鬥,真心投入到央行工作中去”。

    一、從個人角度來講,就是要科學礪心定位,從思想源頭上解決影響工作積極性的思想和觀念障礙

    近年來,中央提出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問題,對我很有啟發。我把它運用到今天所討論的問題中來,就是隻有樹立科學的成才觀,才能在更高層次上成才。

    一是如何看待自身學曆的問題。從學習成才來講,一方麵我認為我們絲毫不可以盲目樂觀,也沒有什老本可吃。就目前來講,對我們大多數,特別是剛畢業的同誌來說,所處的階段隻能說是受過高等教育,為成才打了一個較好的基礎;隻是從一所學校步入另一所學校,是從校園步入央行這個大學校,這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相對於工作以後的長期的歲月,在人生的幾十年,大學隻是四年,這其中有三年是在學文化基礎課,專業最多學了一年,無論從文化基礎還是專業水平來講都不足以稱道,所以我不太認同前麵一些同誌講的大學生職工知識豐富,功底好等觀點。再者,舉個例子來講,同樣是受過高等教育,大學本科生與專科生,在走出校門後,一個本科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優勢最多能保持2年,學與不學的結果,我們從近年來不少大專畢業生考上全國一些重點院校和重點專業的研究生中可見一斑,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捆在“本科生、研究生”這個牌子上。另一方麵,觀念上要從追求學曆向追求能力轉變過來,在更實的基礎上謀發展。僅舉一例,中國工程院王選院士,從來不曾考也不曾去上過研究生,但這並不影響他的深造和發明。我們不能就學習而講學習,這一點對我們剛畢業和剛遇到一點挫折的同誌來說更要注意,從大學走到央行工作,是我們結束學生時代,走向工作實踐的第一次,是運用所學知識,提高綜合素質的最佳契機,如果整天想著書本,把自己關在小屋,一門心思考研,那最多成就一介“書生”,脫離集體脫離實踐,能力從何談起。也難怪有的專家批評我國的研究生招生,還停留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應試教育階段,進入工作後履職不佳的大有人在。盲從追學曆,不向能力發起挑戰,實際上有逃避現實之嫌,是缺乏信心和魄力的表現。當然,我不是說學曆不重要,考研不好,而是說要講質量,講效益,回歸本質,“南轅北轍”,於公於私都很可惜。教育要回歸生活世界,回歸工作需要,回歸使用價值。套用周恩來同誌年輕時說的一句話,要“學以致用”。

    二是如何對待專業不對口問題。我不否認,有條件從事所學的專業工作,固然是好事。但是學非所用也並不可惜,相反可能帶來更多收獲和提高。俗話說,“經曆是才智之母”、“功夫在行門外”。我很信奉大詩人陸遊的一句話,叫“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魯迅先生曾懇切告誡文學青年:“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還要學“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不然,“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塗。”成就卓然的前人們的精論,無可爭辯地揭示了一條規律:隻拘泥於一個領域,他就難以超越前人;要想有所創新和突破,必須如同詩家,講究詩外功夫;如同書家,講究字外功夫。轉益多師,博采眾長,才會精於一體。這我想舉一個例子,在世界上率先解決計算機輸入漢字問題的開創者,五筆字型發明人王永民先生,並不是學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事實上,大部分應用軟件都是由非計算機專業出身的計算機應用人員研製的,他們既熟悉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又掌握計算機應用知識,這種優勢是其他人難以替代的。現在流行跨學科考研,正是順應社會發展的這種內在要求。我們央行和國內很多經濟學家、有名的金融人士,不都是不少學工程技術出生,再學經濟、金融的嗎?具體例子我就不再舉了。

    三是如何看待和處理與職工的“距離”問題。前麵發言的老同誌講到,通過工作與思想交流發現,新入大學生行員“離群”,與“土生土長”職工交往上有“距離”感,可以說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對此我們還是要從自身查找一下原因。首先,要正確認識自己。正如鄧小平同誌所說,“人人都要改造”。說到這,我想起了周總理的自勉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銘如其人,周恩來的一生就是這樣做人處事的。其實,世界之豐富多彩,人的能力豈止體現在“書本”上,不同的崗位和經曆所積澱出來的品格是各有優長的,可以說我們大部分沒有進過大學,與自己文化水平有差距的職工,經過央行這個大集體“嚴謹、規範、求實、創新”十字行風和“誠信為先、尚學尚德”精神熔煉後,大都透射出一股股堅守本分、熱情工作、熱心別人、熱愛生活、見義勇為的有肝有膽與成熟可靠、成事可信、成人之美的可親、可委重任,能挑重擔的弘毅與俠義之氣,他們不畏艱險、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品質,我們有幾人能比?他們出身平凡卻樂觀積極、文化不高卻多才多藝、沒進過大學卻行行出狀元,這些我們有幾人做到了?他們這一本本“無字之書”難道不值得我們去讀?處理與他們的關係問題,關鍵還在於我們要正視自我,勇於從自我感覺良好的“小圈子”中走出來。有言是“紙上得來終覺淺”,不論是革命戰爭還是國泰民安時期,在做人和砥礪品行的過程中,讀幾本有字之書隻會外裝其表,讀懂從社會各階層中特別是身邊的普通人中透射出的人性的光輝,才會內化為“魂”,使其真正影響自己,並將其刻進自身的品行之中。尋甸支行“勤學明禮,勤懇主動,勤勉擔當,勤責立信”的“四勤”工作覺悟文化和“愛崗敬業、以崗為榮,工作備至、失職為恥”的崗位榮譽文化,就是我們的老行員、好行員、模範行員創造並踐行出來的;其次,要有容人的度量。實際工作中我們可能遭遇偏見甚至挖苦,也有可能遇到不如自己的人領導自己等等,客觀的講這些不如意在實際生活中是在所難免。成才之路可能有順境,那多半是運氣,經受住逆境的考驗才是必不可少的。以寬容、包容的態度接納他人,團結他人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能力。

    四是如何對待個人發展和基層的清苦生活。在對待發展的問題上,最重要的不是官位而是成才。首先,要保持起跳姿勢,甘當“少林掃地僧”。大作家金庸在《天龍八部》中,塑造了一位真正的少林高人,是長年在藏書閣默默無聞掃地,精讀書庫藏書,習得武林精華的老和尚,他的精神境界和非凡才能,相信大家都有較深的印象。曆史上“三顧茅廬請諸藹”的史實也說明,關鍵在於把自己培養成有用之才、一個可以挑重擔的棟梁之才。要做到這一點,絕對缺不了“十年磨一劍”的勇氣和忍耐。我們從中外一些名人寫作所花費的心血、時間,便可嚐一嚐長期打基礎與積累的甘苦,馬克思寫《資本論》曆時達40年。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用了30多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用了27年。鍥而不舍、持之以,終可以獲得成功。其次,要注重細節,從點滴中積累素養。比如說提高說話辦事的表述能力,如果我們平時能注意將每一句話都表達準確清楚,每一件事都能敘述得條理清晰,每個思想都能論述得層次分明。這樣“出口成章”就可能“落筆成文”。通過“講好每一句話,說清每一件事,講透每一個道理”來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這肯定會增強我們在職工中的威信,對其他能力的提高也會大有幫助。我曾聽有的職工講,“聽和看某領導的講話是一種享受,內涵豐厚,邏輯清晰,字字講究,絕無廢話”,可以說為我們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我有一次畢業後再到軍校學習期間,有一位住在我上鋪的老同學叫紀萬金,他過去沒我“混”得好,但幾年不見重逢學院後,令我甚為驚訝的是他居然對《基層建設綱要》非常熟悉,為滿足我的好奇心,他給我表演了“一口氣背下《綱要》”的絕活,使我自感近年來自己白活了。後來,他跟我聊天時講起:總部領導幾乎個個有絕活,如副總長熊光楷能說八國外語,張黎能倒背三字經等等。不是有心人,不注重平時的點滴積累,是成就不了這種功夫的。我們央行這類領導也比比皆是。恐有吹捧之嫌,就不列舉了。第三,要從“官本位”思想中解放出來,在紮紮實實提高實際工作能力上使長勁。由於編製結構和曆史積累的原因,基層央行對行員職工工作成績的肯定與否,通常主要的反饋是職務提升與否,是快是慢,說俗一點就是升官沒有,升得快不快。因此,一些職務晉升不盡如人意的行員,要把一切歸罪於領導和體製不公,要覺得是自己機會不好運氣不佳,陷在“當官”這個圈子不能自拔,不思進取,消極對付,結果把自己給誤了。中國有句古話,叫“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如果我們僅把著眼點放在為當官而當官上,那隻會本末倒置。正當用人之時,如果上級把我們放在某個位置上,我們是會很快“嶄露頭角”,還是會很快“露了馬腳”呢?其實,隻要我們持之以地打牢基礎,結合工作實踐不斷提高各種能力,才幹有持續增長,有能力有特長,發展有何可憂。很早以前毛澤東同誌就指出,“在我們的隊伍有一種恐慌,是本領恐慌”。江澤民同誌也多次強調,“要立誌做大事,不要立誌做大官”。過去,我的一位同鄉,從冶金部調到省任職。大學時他學的是冶金專業,畢業後在實際工作中成長為經濟學專業博士,成為一名出色的領導,是什力量使他進步的呢?當我們問及他將來的去向時,他毫不含糊的回答:“到福州大學當教授去”。作為年輕人,我聽後很受教育,他之所以能淡泊名利,是因為他不用以“當官”來謀生,他所具備的能力和素養使他的精神得到了升華。在對待清苦的生活上,我始終堅信三句話:清苦之中蘊含誌向、清苦之中蘊含奮鬥、清苦之中蘊含希望。隻要肯攀登,清苦不是苦,是福。

    二、從組織角度來講,就是要注重頂層設計,從製度牽引上形成科學促進行員能力和結構優化的導向機製

    一是製度是更具根本性的第一生產力。我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來都信奉不已,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比如說在社會發展與組織建設中,我認為“製度更具有根本性,製度更是第一生產力”。因為製度提供的是一種模式,模式的優點在於它有很強的牽引作用和實踐的可操作性。思想重視與觀念超前隻是基礎,隻有把先進的思想具體化為可供實踐操作的模式後,才能在最大限度上發揮出先進思想的效益來。這一點毛澤東同誌在早年革命活動中就曾提及,如他在一九二O年十二月給蔡和森等新民學會發起人的信中說,“我常覺得我們個人的發展或學會的發展,總要有一條明確的路數。沒有一條明確的路數,各個人隻是盲進,學會也隻是盲進,結果糟蹋了各人自己之外,又糟踏這個有希望的學會,豈不可惜?”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缺乏科學理念和前瞻性考慮,結果必然使之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同樣,“具體化則落實,不具體則落空”如果缺乏科學的製度和模式作保證,結果必然使之時而落實時而不落實,最後可能就不了了之了。

    二是頂層設計可以牢牢把握人才培養工作的主動權。現代人才成長的規律證明,人才的實踐不是盲目的和自發的,而是在一定運行機製引導下的一種理性行為。央行人才在實踐中能否按照預期的目標健康成長,關鍵在能否建立健全良好的培養模式和選拔任用機製。新入行大學生行員的主要優勢就在於理解、自學與預見能力強,可以說都是一塊好料子。若有製度作保證,有科學的能力和素質模型供學習實踐,就有了一個明確的“路數”作牽引,就能防止形成以空頭理論坐而論道,或以盲目實踐誤人子弟,從而可以牢牢把握人才培養工作的主動權,造就人才群體,發揮人才優勢。

    三、從現實角度來講,就是要提高文化品位,以空間換時間給理想一點時間給曆史一份答卷

    我想強調一點,“人活一世靠精神”,而不是依父母、傍靠山、賴親同。客觀講,我們工作來到最基層、最末的崗位,在機會上、機遇上、機製上都不如各級機關的同誌起點高、起步早、起跑快。但這真的很重要嗎?很重要,但也不免貧乏出貧苗。我沒有敵意和眼紅,而是我更相信文化與品味。曾有女友問我,你相信頭腦還是心靈?我說我相信時間。相信時間就意味著相信“讀萬卷書行萬路”、相信“真正愛情的時間規律”,相信有曆才有史,曆史與成就沒有捷徑。製度也許可以一夜間改寫,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自信包容精神、“成人之美,尊重對手”的寬胸闊懷頭腦、“把一手壞牌打好”的扭轉意識,隻有通過漫長的“起起落落、上上下下”的學習才能形成。對於渴望一步登天的人們,這可真令人掃興。但事實往往就是這樣,有一種能力、尊重和地位,隻有通過漫長的崗位輪作和學習才能形成。吃老本、碰運氣換不來尊重和對“遠征軍”的敬意的。

    習近平同誌在中央黨校2011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領導幹部要讀點曆史》中指出:韓非子說的“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其意是說優秀的治國理政人才,必須經過艱苦條件的磨煉,必須具有起於社會基層的實際經驗,這些認識都說明了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我們強調在幹部選拔任用上要樹立重視基層的導向,把基層一線作為培養鍛煉幹部的基礎陣地,注重選拔長期在條件艱苦、情況複雜、工作困難地方努力工作的優秀幹部,這既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也有曆史經驗的借鑒。再比如,我國曆史上經過科舉製等途徑,探索出了把人才的培養與任用分為兩類:通才與專才。在治國理政中,通才任用於政務工作方麵,專才則任用於事務工作方麵。人才的培養任用應該分為政務、事務兩大類,並且應有不同的標準、要求和職責,培養、選拔的途徑和任用、考核的辦法也應不同。這個選人用人的曆史經驗,今天仍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時代金融(2013年11期)》,方便以後閱讀時代金融(2013年11期)正文 新入基層央行大學生幹部履職定位與人才培養工作探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時代金融(2013年11期)正文 新入基層央行大學生幹部履職定位與人才培養工作探討並對時代金融(2013年1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