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曲阜1958年“大搬家”始末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炎黃春秋(2015年8期) 本章:正文 曲阜1958年“大搬家”始末

    曲阜1958年“大搬家”始末

    親曆記

    作者:張樹亭 張玉昆

    1958年9月初,剛剛完成“人民公社化”運動;9月19日,便開展起“大煉鋼鐵”運動;緊接著10月“大辦民兵師,實行全民皆兵”,“縣辦民兵師、公社辦民兵團、大隊辦民兵營、生產隊辦民兵連”(《曲阜市誌》第37頁,以下隻注頁碼)。曲阜縣一直與全國保持步調一致,隻是在“大辦民兵師”運動之後,插入了自己的地方運動:全縣22個鄉鎮406個自然村75998戶350484人“大搬家”。(第91頁)

    “大搬家”基本是兩種形式:一是本村“互搬”,即本村人張家搬到李家、李家搬到王家。稍遠的東頭搬到西頭,最近的僅僅路南搬到路北。總之“挪挪窩”即可;二是“並村”,即整個村子並入另一個村子。

    “並村”騰出的“空村”,主要用於駐紮成建製的民兵組織:如純女兵的“穆桂英營”、純男兵的“小羅成營”。有的作為公社事業單位,如陵城公社的何家村為學校:全公社16年級400多個小孩子在那集中吃住。

    “搬家”規定:隻允許攜帶床鋪、被褥、衣物、碗筷等,而嚴禁攜帶金屬器具,比如錘頭、鏊子、鐵鍋、菜刀、飯勺等。尤其是嚴禁帶糧食。為嚴格落實這一規定,村委統一安排黨、團員或青年民兵、積極分子負責監督。住戶前腳離開,監督者便隨即搜查:鐵器,送到曲阜城幫助完成上級下達的“大煉鋼鐵”指標;糧食,送到大隊倉庫。

    不論“互搬”還是“並村”,都是幾家搬進一家,有的甚至是兩三家搬進一個三間堂屋或兩間偏屋。即沒有一家是獨門獨院的。可想而知,這對於千百年過慣獨門獨戶日子,思想意識又相當封建、保守的曲阜農民來說是多不習慣。我(筆者張樹亭)時年11歲。我們父子倆與曹家母女仨共住一個兩間廚屋:她們住間,我們住外間。白天黑夜出出進進共走一個門。試想,彼此都會是多別扭!最難堪的是用廁所:那時農家都沒有專用廁所,一家人都是用豬圈(曲阜俗稱“茅子”)。現在幾家人共用一個“茅子”,那會是多不方便!

    “大搬家”工作還未完全結束,10月25日,《人民日報》發表《辦好公共食堂》社論。於是,“全縣一哄而起,以生產隊(民兵連)為單位全部辦起公共食堂,實行‘吃飯不要錢’。”(第37頁)

    大約兩個月後,倉儲幾乎吃光,於是改為以稀飯(曲阜俗稱“糊塗”)與胡蘿卜豆腐為主食。胡蘿卜豆腐,絕不是“豆腐”,而是胡蘿卜片摻上大豆碾碎的豆糝子蒸煮而成的一種食物。最初,豆糝子還較多,該食物還有點飯味、香味,人們還能下咽。不久,大豆吃光,改用豆餅,那飯就很難吃了。再後,豆餅也很少了,便幾乎成了一缸缸一盆盆的胡蘿卜……人們為了多得到些豆糝、豆餅,每到開飯,都是拚命地搶盛,在缸盆翻上攪下,因此,輪到後邊盛的,缸盆就是一堆胡蘿卜泥水。

    各地公共食堂因搶飯、盜竊不斷出事,尤其是浪費嚴重又無良策解決。因此,到1959年3月,上級下達指示:所有公共食堂一律停辦,折騰了5個月,便宣告徹底失敗。

    食堂停辦,社員就得各自起火。怎起?幾家搬在一起,棲身都很窩屈,哪還有廚房?即便幾家能合夥在院子角落處搭個“棚子廚房”共用,又上哪去弄鍋、盆、刀、勺……至此,各村委實在沒招了,便請示公社並轉呈再上級:讓社員各自搬回各自老家。至此,轟轟烈烈的“大搬家”也宣告徹底失敗。

    自然,“並村”的社員也就搬回原籍。那些“穆桂英營”“小羅成營”等民兵組織也就自動宣告解體、解散。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炎黃春秋(2015年8期)》,方便以後閱讀炎黃春秋(2015年8期)正文 曲阜1958年“大搬家”始末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炎黃春秋(2015年8期)正文 曲阜1958年“大搬家”始末並對炎黃春秋(2015年8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