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問診“組織焦慮症”:“雲組織”是解藥嗎?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銷售與管理(2015年4期) 本章:正文 問診“組織焦慮症”:“雲組織”是解藥嗎?

    問診“組織焦慮症”:“雲組織”是解藥嗎?

    高管商學院

    作者:穆勝

    2014年,“組織焦慮症”達到頂峰。

    一夜之間,仿佛所有的企業(主要是傳統企業)都發現自己的組織反應遲鈍、決策僵化、形態笨重……激活龐大的帝國成了組織轉型的主流。華為打響了“班長的戰爭”,海爾進化為“平台+創客”,碧桂園實施“合夥人計劃”,萬科開始了“事業合夥人製”……仿佛所有巨頭都在把自己“撕碎了重組”,必須要激活業務單元甚至個人的活力。

    在這輪組織轉型潮流之前,早就有一股打破組織邊界的動力,韋爾奇實踐的“無邊界組織”、唐·泰普斯科特和安東尼·威廉姆斯提出的維基工作站、野中鬱次郎提出的分形組織、謝家華實踐的合弄製,都描述了一種企業轉型為平台,員工轉型為“創客”的組織形態。

    一些組織用情懷來驅動員工的無邊界協作,這些“創客”正是《創客》的作者安德森所謂“實踐創意,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人;另一些組織用金錢來驅動員工的無邊界協作,這些“創客”是熊彼得所謂的“具有企業家精神”的創業者。但是,即使是第一種創客,也不能完全脫離金錢的激勵。要打造無邊界組織,如何將激勵單元細化,讓人人成為自己的CEO,始終是最大的命題。

    盡管“無邊界組織”也許是更容易被接受的表述,但我更願意把這種未來的組織形態稱為“雲組織(Cloud Organization)”。某些時候,我也願意將其稱呼為“雲台(Cloud Platform” ),因為當企業平台上的創客太多時,基於大數據進行的調用才是最高效的,這與傳統依賴經驗進行協作的無邊界組織完全不是一個等級。不妨大膽設想一下這樣的組織形態:

    沒有正式的機構、流程、崗位,組織扁平化到極致,隻有平台和創客兩層,一群創客集中在雲端,隻要市場有任何需求,立即就會有最合適的創客對接。他們會出現在最適合的位置上,以最合適的方式進行協作。隻要與企業平台擁有資源相匹配的創客,都可以進入這個開放生態,成為雲端的人力資源。在這樣的組織中,人力資源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企業卻不用為此支付昂貴的人工成本。

    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以至於出現如此神奇的趨勢呢?

    私有雲組織:內部無邊界

    “私有雲組織”就是將所有內部人力資源上傳到雲端,任何任務都可以用價格發出信號,召喚最能勝任的個人或團隊參與進來。

    有邊界組織減少了不確定性,產出了預期的績效。但正如韋爾奇所說,當企業建立很多管理層級(縱向邊界)時,就好像一個人穿了很多毛衣,對外部環境越來越不敏感。所以,企業在組織變革中一直致力於減少層級,更加扁平化,增加一線的決策權。

    那些既希望保留規模經濟優勢,又希望快速感知市場的企業則開始矩陣化,保留職能製的專業分工,又用虛擬組織或虛線匯報等模式,以市場為中心增加橫向業務單元之間的聯係。有的企業的虛擬組織完全是跨越部門的,例如本田這個傳統巨頭實施跨職能的“大項目領導(LPL)”。

    這些改變能夠來得更徹底一點嗎?能不能幹脆去掉上級?為何不把業務單元變成“公司”,把員工變成“創客(創業家)”呢?這樣一來,這群傳統組織中的被管理者不是就具備了經營的積極性,不再需要“管理”了嗎?

    當權力下沉之後,原來的部門和個人就變成了“經營單元”,不再滿足於行政命令調配的資源,每個經營單元(部門或個人)都必須要找到自己的買家(用戶),沒有買家就意味著沒有存在的必要。組織內被分散的經營單元被價格信號重新串聯到了一起,結果就是每個人都“聽市場的”。

    這不是互聯網企業的專利,工業企業海爾和房地產企業陽光100已經啟動了這種變革。當它們將市場機製引入組織科層時,我們發現,縱向邊界存在的兩個條件已經不同了。

    其一,同一層級的專業化業務單元可以通過市場機製協調。要讓部門跨越職責來行動,最好的辦法就是誘之以利,海爾的人單合一就是典型模式,部門之間的交易實施SST原則:要索償(S)、要索賠(S)、要跳閘(T),說清楚了問題再恢複流程。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經營是另一個典型模式,把部門切分成阿米巴,用各個阿米巴創造的單位時間價值來核算交易。從此,橫向協作不再是問題,因為協作就是做生意的機會,業務單元創造的任何價值都能夠在生意中被相對精確地計量。

    其二,低層業務單元不再需要來自高層的指揮。當前的商業邏輯,已經迭代為C2B邏輯,即從消費者(c u s t o m e r)到生產者(business)。

    這個時代的特點是範圍經濟,用戶的需求多元,產品供給能力高度發達,需要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此時,最重要的是發揮底層業務單元的主觀能動性,使它們接觸市場並反饋需求,倒逼生產。

    如果司令部聽不到炮火,就讓一線那些特種部隊自主行動吧,特種部隊可能是臨時集結的,高層的中心地位反而隻會降低決策效率,而大一統的標準又不可能適應變化無常的市場。

    這種組織模式中,低層成為企業的中心,高層的作用變成了“支持”而非“管理”,企業好像建立了一朵“私有雲”,所有的內部人力資源都在雲上實現共享,任何任務都可以用價格發出信號,在企業的數據平台或大數據平台上召喚最能勝任的個人或團隊參與,這就是“私有雲組織”。

    有意思的是,去除高層的管理促進了專業化分工的細化,組織裂變為更多的細胞。大家都隻想保留自己最擅長的業務,拋棄那些不擅長的負擔,而被拋棄的業務又有擅長的團隊或人來頂上。因此,私有雲上的“雲朵”越來越小,越來越多,越來越成為最優質的資源。

    公有雲組織:無限無邊界

    “公有雲組織”將全社會的人力資源納入雲端共享,企業成為輕資產負擔、高市場敏感、高贏利水平的組織。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銷售與管理(2015年4期)》,方便以後閱讀銷售與管理(2015年4期)正文 問診“組織焦慮症”:“雲組織”是解藥嗎?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銷售與管理(2015年4期)正文 問診“組織焦慮症”:“雲組織”是解藥嗎?並對銷售與管理(2015年4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