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區域一體化到世界一體化的難點分析與探索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企業文化(2013年5期) 本章:正文 從區域一體化到世界一體化的難點分析與探索

    從區域一體化到世界一體化的難點分析與探索

    文化論壇

    作者:李冰暉

    摘 要:隨著當前國際分工的加深和國家間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國家間的聯係越來越緊密,但是由於受次貸危機的影響,貿易保護主義又死灰複燃,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與世界一體化的進程唱起了反調。本文采用歸納和演繹法論述和分析了世界一體化進程中的阻力因素,如國家間的普遍聯係性、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等,並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區域一體化 世界一體化 阻力因素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的大規模應用大大降低了跨國交易的成本和風險,也使得人們能夠更為便利地獲得各種信息。這樣,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加深,“國界”的概念逐漸變得模糊,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也開始不斷湧現。根據WTO統計,截至2011年,全球計劃中和談判中的區貿協定已超過500個。過多的RTAs相互交叉重疊,紛亂無章,就像一碗理不清的麵條。這被形容為“意大利麵條碗”現象(Bhagwati,2002)。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世界經濟陷入低迷。在這種經濟形勢下,貿易保護主義又紛紛浮出水麵,甚至出現愈演愈烈的趨勢。基於上述事實,人們不禁提出疑問:區域一體化是世界一體化的墊腳石還是絆腳石?世界一體化能實現嗎?這些問題學術界仍在爭論。本文將使用歸納演繹法對世界一體化進程中的阻力因素加以分析。

    二、文獻綜述

    區域一體化是指一種多國或多地區的經濟區域的形成,在這個經濟區域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要素趨於自由流動。關於區域一體化的研究,最早是Viner(1950)的關稅同盟理論,該理論具有開創性,後來逐漸成型並成為區域一體化的理論基礎。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效應是由Viner(1950)、Makower和Morton(1953)、Meade(1955)、Lipsey(1960)等學者對關稅同盟進行實證、量化分析之後得出的,後來逐漸成為判斷區域一體化是否成功的首要標準。20世紀80年代的新貿易理論將規模經濟、不完全競爭等納入到規範的貿易理論分析之中,隨後的新新貿易理論又加入了企業的異質性,這些研究視角的變化改變了學者對區域一體化所能帶來的收益、如何進行量化等問題的看法(De Melo和 Panagariya,1992;Ethier,1998)。20世紀90年代以後,區域一體化進入飛速發展時期,並出現了許多不同於以往的特征,這被稱作“新區域主義”(New Regionalism)。目前學者們對“新區域主義”的研究仍在探索當中。

    從國內研究來看,東豔(2006)對區域一體化的“輪軸-輻條”雙邊主義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的分析,發現輪軸國獲得的利益遠高於輻條國,並認為中國應努力打破以其他國家為輪軸的“輪軸-輻條”體係,積極發展和鞏固自身的輪軸國地位,在以中國為輪軸的雙邊協定體係基礎上推動東亞自貿區的建立。徐現祥(2007)對我國經濟轉軌時期存在的市場分割和區域一體化現象進行了研究,認為地方政府為了利益最大化,可能選擇市場分割也可能選擇區域一體化,因條件而異。條件成熟時,理性的地方政府會選擇區域一體化,而且最終能形成全國統一開放的大市場。

    世界一體化最早由荷蘭經濟學家簡·丁(1954)提出,他描繪的是世界各國或地區組成一個統一的經濟整體的過程,是經濟一體化的最終、最高級形式。後來此概念也被不斷延伸。關於當今世界一體化的特點,王瀟怡(2006)認為,主要是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國際分工更加深入,跨國公司成為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主角;徐元(2006)認為,世界一體化在新世紀呈現出加速化、複雜化、跨區化、南北化等特點。在走向世界一體化的路徑上,馬強(2007)指出以下幾點:一體化覆蓋的內容由少到多;集團與集團之間簽定一體化協定進行合並(下文用A+B模式代替);已有的一體化集團吸納新成員(下文用N+1模式代替)等。最後,趙穎(2010)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能提高世界科技開發水平,也能拉大南北差距。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企業文化(2013年5期)》,方便以後閱讀企業文化(2013年5期)正文 從區域一體化到世界一體化的難點分析與探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企業文化(2013年5期)正文 從區域一體化到世界一體化的難點分析與探索並對企業文化(2013年5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