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閱讀需要獨立的姿態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書香兩岸(2011年2期) 本章:正文 閱讀需要獨立的姿態

    專題

    作者:

    時尚廊

    北京 Beijing

    心水推薦

    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包益民/著 中信出版社

    這本書對於設計師,或是從事文創工作、為人生事業在努力奮鬥的年輕人的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為夢想而奮發的態度。從包益民人生經驗的分享中,讀者窺視到了一個明星創意教父的生活和工作,並得以參考它的方法。

    包益民是一個有能力有競爭力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說:“我的生活和工作其實非常融洽,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生活,你想想看,我要對房地產產生興趣,我要對椅子、地毯甚至毛巾都要很有興趣,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觀察這些東西,所以我就一直在工作也一直在生活,工作中夾雜著自己的興趣,所以說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所以我應該再快樂一點,因為至少我要做的事情和我想象的有點接近。”

    典範鼎泰豐(繁)

    黃鴻湖/著 商周出版

    “那不是做包子的嗎?都出書啦!”某位讀者在書店內看到這本書時感歎道。鼎泰豐確實是一家小籠包連鎖店,源於台灣,目前在日本、大陸等地已設有三十多家分店。老板楊紀華是一位知書達理、善於經營的儒商,在他的事業經營中,三個課題一直縈繞於心:首先是如何提高服務水準,其次是如何精進食物的品質,最後則是如何更善待他的工作夥伴。作者黃鴻湖是楊紀華的好友、影響他最深的太極拳師兄。這次得到楊紀華的授權,黃鴻湖著述的此書,為文有傳統詩書的古意,解析則從采寫、轉述和親身體驗中來,把吃包子提升到了一個鑒賞的高度,並把鼎泰豐樹立為一個典範,當然這個典範是其來有自的,欲知詳情,請閱此書。

    設計道:佐藤可士和DESIGN經營術(繁)

    佐藤悅子/著夏淑怡/譯 時報出版

    更多的人是從《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術》(江蘇美術),認識佐藤可士和的。而在《佐藤可士和DESIGN經營術》一書中,你將借由佐藤悅子的筆述,認識他們夫妻檔是如何經營家業的。做公關出身的佐藤悅子,對佐藤可士和“藝術總監”這一職位的推廣經營,對“SAMURAI”佐藤可士和工作室的品牌形塑,對公司項目的談判、協調和流程推進,以及處理公司的大小行政事務,功勞不小,這才讓佐藤可士和專心地去做他的創意和設計。書中解析和分享了眾多案例,兩人私生活的細節也有一些透露。兩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完全融合為一體了,公私不分開,就如同佐藤悅子所述“SAMURAI的新願景,大部分都是在我們倆單獨相處時產生的”,這會不會很美妙呢?

    直到長出青苔(繁)

    杉本博司/著黃亞紀/譯 大家文化

    杉本博司曾和妻子經營過古董買賣,古物中所蘊含的昨日的厚度,在杉本博司的一個裝置作品中有所體現,他將所拍的平靜深邃的海景照,鑲嵌在一個古物銅鏡中。結合此書之題目,讓人憶起王維的“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之句。“直到長出青苔”此一狀態和企望,耐心而有定力,也許你會從中讀出“時間”推演的傷感。杉本博司在其經典的劇院攝影係列中,確實等到了青苔長出,現實時空被其轉換為一個靜得很的薄片,一個異時空的實體標本,一個感受體驗的結晶體。書中,杉本博司內視的思考文字,所帶著的悲憫情懷,浸潤、平靜,大的內心起伏,被拉得平緩而延綿。

    巨流河

    齊邦媛/著 三聯書店

    小說家白先勇尊稱齊邦媛為齊先生,因為她是文人,是學者,是老師,是學貫中西的士大夫。齊邦媛花了四年時間,在其85歲高齡推出了這部25萬字的自傳體小說,而這部書的實際完整版有30多萬字,齊邦媛考慮到大家當下的閱讀比較難接受這一個長度,做了刪減,而在寫作過程中,她對文字很節製,“寫作過程之中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要渲染,不要抒懷,盡量讓曆史和事實說話,所以我很高興台大教授陳芳明說,這是一部用簡單句、肯定句完成的作品。”

    一位讀者這寫道:“很久沒有如此暢快的閱讀體驗,這不是一本茶餘飯後當作消遣的小說,也不是沉重嚴肅到需要逐句研讀的史記,沉甸甸的此書,拿起來就放不下,用心的人寫給有心的人看。大時代的知識分子維護著文學的尊嚴,也記錄下不可以忘記的變革和發展。”

    布拉格書店

    台北

    心水推薦

    《惡人》

    吉田修一/著,王華懋/譯 麥田出版

    佑一或許不是一般世俗眼光中的“好人”,甚至被媒體抨擊為冷血無情的“惡人”,但每個人在自己的人生何嚐不是如此?我想沒有人可以堂堂正正地說我“絕對”是個好人,我一生中沒有做過任何“惡”事。我們都是活在善惡一體的世界。善惡的判準往往是站在不同立場角度進行評斷,閱讀小說時,我數度落淚,為著無所適從的靈魂感到孤寂無助,更感佩在無情與理盲的世界中,微微閃耀的人性光輝。即使這個世界如此黑暗。

    《維榮之妻》

    太宰治/著,鄭美滿/譯 新雨出版

    在小說中,主角以玩世不恭的態度,伴隨著玩笑說謊,但他心中仍有一把尺,度量著善與惡之間的距離,情與愛之間的矛盾乖離。人們總在說謊時變得認真,在說笑的同時述說著真理;在看似輕慢的言談中,包含著極為深刻的真實,這就是小說家之所以能立足於世的道理吧。對太宰治而言,幸福僅是一種致命的幻覺、一種光明轉瞬成為泡影的生活,總甩脫不了命運的嘲弄。

    《旅行上癮者》

    保羅·索魯/著,餘佑蘭/譯

    馬可孛羅出版

    許多人為了逃離現實,都染上無可救藥的旅行上癮症,隻要不工作休假的日子,就拚了命往海外去旅行,或流浪,或放逐自己,雖然目的地不同,但症狀都相似。即使不去旅行,也可以參考這本世界漫遊者的心靈指南,從自身的內在探索一個屬於他方的孤獨之旅,隻有旅人能夠理解旅人的寂寞、無邊的欲望與失落。

    《這輩子,隻能這樣嗎?》

    肯尼斯·克利斯汀/著,連映程/譯

    早安財經文化

    書名像是個對自己的質問,也是一種反思,這本書從神經語言學探討自我成長,內容著重在那些麵臨重大抉擇時會感到畏怯或退縮,甚至做出錯誤決定的人,命運取決於你分分秒秒的選擇,當人們害怕改變,或是內心深藏著恐懼,就無法跨越自我的局限。如果你也曾經問過自己,這輩子,隻能這樣嗎?那,不妨來看看這本書。

    心水推薦

    《殺戮的艱難》

    張娟芬/著 行人文化

    此書在蘇建和案纏訟將近20年,台灣高等法院更二審宣判三人無罪後不久出版,等同是為台灣“廢死議題”作了一次相當好的曆程回顧。在深入了解台灣司法體係死刑製度的種種不完善與缺失之後,作者開始投入“廢死運動”的推行。然而,一向冷門的死刑議題,在2010年突然爆發開來——這個曆程,在此書的第二部份“行動”,以日期時間軸條列事件,將當時發表在媒體上的文章,依照此時間軸呈現,使讀者能更迅速地理解,在複雜糾葛的死刑議題,眾所爭論的焦點與脈絡。此外,張娟芬為了了解死刑對於受刑者、受害者家屬的意義,亦數度拜訪這些人物。對於理解飽受抨擊、易受誤解的廢死議題而言,這是一本理論與行動、記錄與反思兼具的珍貴好書。(by小小書房 虹風)

    張娟芬在《殺戮的艱難》這本書,探討的是死刑存廢的問題。閱讀這本書,讀者一定會在心暗自驚歎,不隻是她仔細搜證的新聞條目,或者對於每一個案例的深入程度而已,更令人讚歎的是作者將死刑的各個麵向做了如此清晰又深刻的論述,既明確又動人;既黑白分明,卻又深情款款。而她最終觸及(並且也觸擊的)其實是讀者的心。這本書絕不隻是探討死刑的問題而已,更不隻是急著要說服讀者讚成廢死而已,讀完後,簡直是連世界觀都要重新調整,每一個習以為常的想法都要重新思索。(by 有河book 隱匿)

    《這隻斑馬》+《那隻斑馬》

    李格弟(夏宇)/著 夏宇(個人出版)

    詩人夏宇以李格弟之名寫歌維生多年,直到2010年終於把這些歌詞集結出書。這兩本書可以說是歌本,也可以說是詩集。

    《這隻斑馬》是一隻黑白斑馬。有163首歌詞、目錄、歌詞數據索引、三篇關於寫歌的舊文章、一篇夏宇和李格弟的對談:《十匹騾子交換一個廝混的黃昏──H與L的對談》。

    《那隻斑馬》是一隻彩色的斑馬。一刀切割成四個象限,約瑟夫·埃布爾斯斑馬超過馬克·羅斯科斑馬,加上煽情的歌詞它就變成歌舞團斑馬卡拉OK斑馬……

    夏宇說:“隻有這樣五光十色俗豔透頂的設計才能把流行歌詞的本質在表象上徹底實踐。”事實上夏宇的每一本書都是如此的,她絕不隻是賣弄形式,她是為內容找到一個唯一的形式。或許這也提醒我們,出版並非隻是製式化的將文章集結、裝訂成冊而已。(by 有河book 隱匿)

    一黑白一霓虹七彩,兩本書一起出版、並列,卻沒有讀者會問我們:“這隻斑馬跟那隻斑馬有什不一樣?”顯然會買“斑馬”的讀者,對於夏宇詩集的風吹草動都了然於心、做好功課。無論是詩集的樣貌或定價,都不曾阻擾詩迷們擁有夏宇的決心。第一批兩隻斑馬在書店以我們無法測度的速度售罄,接著,下一批斑馬的側腹,全給印上了斑斕的斑馬紋路,使得買了第一刷的詩迷們,咬著牙瞪紅了眼,不知道該擁有幾隻斑馬好。這或許是夏宇在詩的語言以外,關於詩集的形式與呈現、甚至是關於擁有“一本詩集”的挑戰與衍生。她的詩集從來不隻是換個封麵顏色或是書腰,從到外的設計,皆高度與詩文呼應。會有第三批斑馬嗎?且讓我們拭目以待。(by小小書房 虹風)

    小小書房

    台北

    心水推薦

    《二十九頁書》

    Afra/著 個人出版

    想要出發去遠方不是什偉大的夢想;真的出發了,也不是什了不起的壯舉。困難的並不總是在路上,困難的也許是,你想但你無法,你無法但你不清楚原因,於是我們把出發當作夢想,而非現實。有一天阿發告訴我,她就要出發去西藏。為什是西藏,我沒有問,因為對於某些出發來說,目的地有時候也不是那重要。回返之後許久,她把《二十九頁書》搬來,諾大的版型,封麵打開是散落的書頁。她說,因為打樣的時候一頁一頁太迷人,她舍不得裝訂,於是就讓它散著吧。旅程沒有所謂的結束,每個旅人都清楚。這本在小小高掛暢銷榜前五名的書,被喜愛的原因,不隻是因為阿發是許多人的朋友,我想,也因為它傳遞了,關於出發這件事情的一些秘密。

    《扭轉新聞》

    關魚/著 個人出版

    年中才出版的這本書,以非常驚人的速度,在台灣各地的獨立書店售出。這件事情,不僅標誌著獨立媒體與主流媒體抗衡的可能,也意味著,在普遍受到政黨、各種利益導向“汙染”的、看似喧囂其實單一的主流傳媒頻道之外,還有異質的聲音能夠被聽見、重視。十多年的記者生涯,從菜鳥記者,到日日熬夜采訪寫稿的主流媒體生涯,關魚自承,曾經三度認真地想要離開“新聞工作”。而最終,依舊在這條路上奮鬥的她,四年前獨自創立以一抵眾的“台灣好生活電子報”,以搜集台灣各地美好的人事物、報導種種被漠視的邊緣議題為主軸。此書為她作為記者13年餘的心血集結與回顧,而我們也很敬佩,這樣的一位媒體工作者,依舊能在現今惡劣的媒體環境,挺了下來。

    《讀書人:讀書講義》

    大江健三郎/著,徐金龍/譯 聯經出版

    運作已經四年餘的小小文學讀書會,大江健三郎的作品一向都深受學員的喜愛。因此,即便在作者訪台將近一年後才出版,這本書在小小的銷量,依舊可說是“傲視”同時期其它的純文學書籍。對於大江健三郎的書迷而言,此書是研究其作品的珍貴參考資料,相當詳盡地深入作者的文學創作背景,尤其是他所注重的文學語言錘煉方法、閱讀與翻譯對他創作的影響、細數剖析其生命那些占有一席之地的書、關於這些書的閱讀、筆記方法以及它們如何深烙於自己的創作之諸種軌跡……一路讀來,深感閱讀與創作之於這樣的作者而言,即是生活——生活、讀書乃為彼此互文的“全身運動”。能夠以此書接近這位當代重量級文學作家的世界,讀者是幸運,也是幸福的。

    有河book

    淡水

    心水推薦

    《沒有時間足夠遠:有河book玻璃詩20062009》

    隱匿/編著 有河文化

    有河book自2006年11月25日開幕以後,即不定期邀請詩人朋友在麵對淡水河與觀音山的落地窗上寫詩,用一種很容易擦掉的筆,每次有詩人要寫,就把上一次的詩擦掉。如此累積下來也有可觀的數量。直到2010年,在征求過每位詩人的同意之後,終於把2006年到2009年之間的詩共59次,加上每次寫詩的記錄、照片、留言板摘句等等,編輯成書。一頁再生紙配上一頁描圖紙,讓不同的詩句顯影於不同的風景之前,至少這是目前所能想出來的,最接近玻璃詩意境的紙本形式。

    它不隻是一本詩的合集,當然也不是一本攝影集。它更接近一段時間的記錄,是有河流過的痕跡,是本書收錄的所有詩人一起參與的一次,詩的集體行動。

    《日子》

    孫維民/著 孫維民(個人出版)

    《日子》是孫維民的第四本詩集,既維持了他一貫冷冽、犀利的詩風,也找到了另一條出路,與過去普遍偏向絕望的詩,對話以及抗衡。

    孫維民曾說過:“詩不止於文字的藝術。”但事實上,他在文字的藝術上卻下了很深的功夫,不斷試探文字、聲音與詩的主題能夠切合的方式。即使他的詩表麵上看起來不像其它講究形式的詩人那誇耀,但他絕不拘泥於過去常見的詩的形式。他的詩總是能夠從最低限的文字中,以最意想不到卻又最準確的方式,命中核心。他的詩絕不是生活的裝飾品,而是生活,多數我們曾經見識然而尚未找到合適的文字呈現的活生生(有時血淋淋)的生活,或者,就從簡單過日子開始的生活。

    《迷蝶誌》

    吳明益/著 夏日

    《迷蝶誌》是吳明益的第一本自然書寫散文集,出版日期是2000年,十年後再版。新版《迷蝶誌》隨書附贈作者精心繪製的《手繪蝴蝶展翅圖》別冊一本。這本別冊嚐試做成仿佛一個個的標本圖框,頭藏有某些暗示,亦即不用捕蝶、殺蝶就能擁有標本。

    其實這本書不是吳明益最成熟的作品,畢竟麵的文章都是少作,但是十年後重讀,卻依然驚豔不已,簡直要感激涕零:感激台灣能夠出現這樣格局的作家!

    什樣的人能夠同時讀萬卷書又行萬路?同時有亞士多德伸入現實的實踐力,又兼具柏拉圖的精神力?吳明益就是了。

    如果說要選出台灣之光,我會選吳明益和張娟芬!

    邊度有書·有音樂

    澳門

    心水推薦

    《音樂使人自由》

    阪本龍一/著,何啟宏/譯 麥田

    作為阪本龍一這位日本新音樂教父的首本正式自傳,中文版的出現無疑讓樂迷喜出望外,阪本以口述方式,經過兩年兩個月的長篇受訪,親述他57年來的音樂人生,從幼兒園初嚐作曲體驗、對嚴父的記憶、參與日本學運、YMO的狂放歲月、《末代皇帝》的幕後花絮與榮耀、911事件的衝擊,以及全新音樂的成形過程等,我們可以從書中看到一個揚名世界的音樂大師是如何養成;他的成長過程,一定程度也反映出日本社會與文化發展的一些脈絡,特別是阪本提到的許多不同範疇名人與場景,中文版非常稱職地加以批注介紹,讓讀者可以循著這些人物與地方探尋日本文化圈的不同麵向發展。

    《為當下懷舊:文化保育的前世今生》

    葉蔭聰/著 香港中文大學

    這是一本社會文化通識書籍,由出生於澳門的香港文化究學者葉蔭聰所著,書中對這十年內港澳及大陸所興起的文化保育政策,提出連串精辟的分析和反思,有助於人們對此觀念有更深入的了解。

    文化保育被社會學家視為現代社會發展的結果,呈現出社會“當下”變動麵對“過去”曆史的種種問題與相互千絲萬縷的關係,包括社群參與的地方身份認同問題(如香港保護天星碼頭及皇後碼頭個案),城市文化價的轉向與地產發展,古跡保存與小區重建等。文化保育不止是一個政策或行動究,而是牽連整個社會及文化變動的脈絡,結合當下社會發展的思考論述,在如此急速的城市發展中,本書的出現具有重要意義。

    《川內倫子攝影日記Ⅰ&Ⅱ》

    川內倫子/著,柯宛汶/譯 大家

    川內倫子拍攝的盡是平常生活中的日常瑣細對象,或者身邊的人物人情,這種像隨意拍下的照片,在寫實中卻有著一種透徹的純淨,她的相片中那種安靜、輕盈的注視,流露著女性對生活的個人書寫,來自觸覺底層的顏色和細膩質感。

    2004年,川內倫子有感於工作愈來愈忙碌,內省風格的她決定以書寫形式記錄生活步伐的轉變和重新審視自己的感受,於是開始動手寫這本日記,這本以文字為主的流水帳式日記(攝影迷也許會失望——所有相片是以手機拍下的小小一張)。而當讀著她所書寫的一天時,不可思議地感到踏實活著的力量,隻想跟著川內倫子一天一天流水帳下去,看似不特別用力的文字讓人感受到一份隨心的喜悅──“果然,搭公交車就可以見到的距離剛剛好。”

    《此時此地》(簡)

    艾未未/著 廣西師範大學

    這本書是艾未未少有的文字專著,集結了他在博客上的文字,與藝術、建築、攝影相關文章、訪談及策劃展覽的序言等所組成,是較全麵地記錄艾未未所思所想的一本書。

    艾未未的身份牽涉甚多:藝術家、策展人、建築師、設計師、社會行動者、記錄片拍攝者等。書名《此時此地》就是作者創作的核心思想,也是指艾未未對創作人個人定位的認知,就是要知道自己正處在一個什樣的時代、曾經經曆過什樣的年代、將會麵臨什。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書香兩岸(2011年2期)》,方便以後閱讀書香兩岸(2011年2期)正文 閱讀需要獨立的姿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書香兩岸(2011年2期)正文 閱讀需要獨立的姿態並對書香兩岸(2011年2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