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成因、後果及其規避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成因、後果及其規避

    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成因、後果及其規避

    傳媒與法

    作者:郭金金,吳博夫

    摘 要:在信息社會,網絡輿論監督力量得到了充分發揮,但是其負效應也越來越凸顯,影響了輿論監督的質量。本文在網絡輿論監督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作者對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的理解,並借用傳播學中的“噪音”概念,從網民、網絡以及事件本身三個角度,對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並闡述了負效應帶來的後果,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關鍵詞: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噪音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27-02

    網絡輿論監督是指社會公眾利用互聯網的輿論表達方式,對國家事務、社會現象和個人行為發表自己的觀點、意見和看法,產生並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壓力,對現實社會起到監督、檢查和評定的功效。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就是指網民在對社會各種事務和公眾人物進行監督的過程中帶來的一些消極、負麵影響,從而降低了輿論監督效果和質量。網絡輿論監督主要由三組成部分:輿論監督的主體——網民,輿論的載體——網絡,客體——社會公共事務。作為網絡輿論監督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蘊含著消極因素,即負效應的生成因子,在監督過程中會產生“噪音”。

    一、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產生原因分析

    1.從網民角度分析

    (1)從眾、趨同心理。“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生活在信息的‘蠶繭’中或人們自行設計的回音室”,由於沒有了地理上的阻隔,群體暗示、群體感染機製也越來越容易誘發。在觀點的自由市場,經過激烈討論,真理會越辨越明,輿論才更具有監督效力,而“個人周圍的議論、各種飛短流長,在小範圍內可能是一種輿論,但是在更大的範圍內不一定是輿論。”

    (2)集體無意識。“集體無意識”由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正式提出來,他特別觀察到集體無意識的非理性狀態所帶來的破壞作用。當網絡上某個事件引起網民共同關注時,他們熱情高漲,對事件持續關注,對當事人群起攻之,甚至下達網絡搜查令,進行“人肉搜索”。網民的自覺個性消失了,形成一種極富感染力的集體心理,無意識起著完全壓倒性的作用。“在集體心理中,個人才智被削弱,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

    (3)刻板偏見。刻板偏見這個概念最早由沃爾特×李普曼提出來,他認為,由於受到社會影響,一個人很容易對某些問題形成一成不變的看法。這是一種固有成見,一旦形成,很難改變。網民們習慣用一成不變的眼光去看問題,就好像條件反射,某類問題的出現,一定是某些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因而對事件歸類,貼標簽:有些問題是政府不作為,有的涉“腐”,有的涉及社會“公平”和“正義”,有的人是“官二代”或“富二代”等。

    2.從網絡角度分析

    (1)網絡進入門檻低,導致監督主體水平不一。低層次的網絡平台,讓每個人都成為傳播者。論壇、社區、BBS、博客、播客、微博等都是言論發表的平台,在這些平台中發表的言論,有的是長篇大論,有的隻是一句兩句話,有的深入問題、探尋本質,有的隻是情緒的發泄,還有的隻是一些指責、謾罵。監督主體的多元化,導致言論水平參差不齊,輿論質量得不到保障。

    (2)網絡匿名性,易使網民喪失理性。在網絡社會,真麵目的消失為網民提供了“保護麵具”,每個人都成為“無名氏”,而以個人責任為基礎的法律對無名氏不起作用。與此同時,網絡空間傳統倫理道德約束力的喪失,讓網絡出現道德倫理真空,在去抑製效應的作用下,網民秉著法不責眾的心態,暢所欲言,“本我”占據上風,一旦遇到誘發性事件,很容易產生群聚、圍觀現象,讓網絡群體性事件有向現實暴力轉化的可能性。

    (3)網絡把關不嚴格,導致各種言論橫生。美國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盧因在《群體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一詞。他認為信息在流通過程中,總是會受到“守門人”個人意見的影響,從而導致有些信息流入,而另一些則被拒之門外。網絡媒體的把關製度遠遠不及傳統媒體,網絡上各種言論彼此交匯,難以控製。雖然有社區管理員對一些水貼、惡搞貼、或者是言論極端的帖子進行刪除、清理,有網絡警察到處搜尋、刪帖,也有相關的關鍵詞審核程序,但限於網絡技術,也隻能做“事後諸葛亮”。

    3.從監督客體角度分析

    社會上的一些輿論熱點,作為監督的客體,如果不夠真實、全麵,網民就不可能對事件有完整客觀的認識,很容易被真相所蒙蔽,做出錯誤判斷。比如 “史上最毒後媽”事件,有網友在事後爆料說,這隻是一起炒作事件,由於當事人支付不起醫療費用,想通過網絡得到更多人的關注。還有一些別有用心的網絡信息傳播者,出於種種目的,惡意散播虛假信息甚至是謠言、誹謗,對政府或個人加以中傷或詆毀。當這些虛假信息或謠言在網絡空間滋生後,往往會讓不明真相的網民產生“先入為主”的印象,進而可能催生出某種惡性網絡輿論,在更大範圍內造成信息誤導。這不僅在現實社會中產生了惡劣的影響,也會降低網絡媒體公信力。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成因、後果及其規避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網絡輿論監督負效應成因、後果及其規避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