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大事件報道中的衝突框架研究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重大事件報道中的衝突框架研究

    重大事件報道中的衝突框架研究

    傳媒調查報告

    作者:郭勇

    摘 要: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人民網》的一些重大事件的新聞報道中的“衝突框架”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些重大事件主要涉及的議題是“政府問題”;衝突主體主要屬於“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傾向於訴諸“暴力”來化解衝突雙方的矛盾,衝突原因主要是“利益因素”,衝突結果對事件主體的個人影響主要是“影響個人名譽”和“個人地位或職位的變化”;衝突客體主要屬於“農民勞動者階層”和“未知名階層的民眾與其他”,傾向於訴諸“非暴力”策略來化解衝突雙方的矛盾,衝突原因主要是“利益因素”和“情感性因素”,衝突結果對事件客體的個人影響主要是“精神傷害”、“經濟損失與賠償”和“失去生命”;重大事件的社會影響主要是“真相的揭示或遺忘”和“政府的合法性流失”。

    關鍵詞:框架分析;重大事件;社會衝突;人民網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34-03

    近幾年來,我國改革不斷深入,工業化、城市化加速。至20世紀末政治格局形成了排斥性的局麵,社會衝突進入了多發期。人們的生存狀態也發生了變化,訴求由物質利益、“溫飽”和基本生存環境,轉向追求政治社會權益和更好的生活品質,社會衝突進入了新的階段。一些學者也發出了改革危險期的驚呼,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了“高風險區域”。要應對這些風險,需要正視各個群體的訴求。而作為具有社會整合功能的媒體,對此應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作為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在框架分析的視野下,將分析以下兩個問題:社會衝突在新聞媒體中的鏡像是怎樣的呢?這種鏡像與現實情況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

    一、文獻分析

    1.社會衝突。社會衝突是一個在社會性與結構性安排中相反力量間產生的不可抗拒的過程;這樣的衝突為一些幹擾性的結構條件所促進或阻滯;在某一時間點的衝突的消除會產生這樣一種結構性狀態,在特定的條件下,這種結構性的狀態會不可避免地使相反的力量之間發生進一步的衝突。

    2.重大事件。重大事件是指這樣的公共事件,它包含著顯著的弱勢訴求、尖銳的幹群矛盾、嚴重的公共利益衝突,而且這樣的矛盾與衝突的積累和發展會導致相關公共組織和社會穩定秩序處於嚴重威脅和巨大壓力之下,因此要對其做出關鍵性行政決策和及時的幹預。

    3.框架分析。Gamson認為媒介框架(media frame)是“新聞的中心組織架構(central organizing idea)或故事脈絡(story line),框架為尚在發展中的一係列事件提供了意義,並編織了這些事件間的關係。De Vreese將框架區分成通用的(general)和特殊的(distinction)的:有些框架隻適用於某些特定的議題(issues)或事件(events),這種框架被命名為特定議題框架issue-specific frames)。有些框架存在於不同主題、不同議題、不同文化、不同曆史時段的報道中,這些框架被命名為通用框架。衝突框架是一種常見的通用框架,它的特征是:關注個人、群體、組織、國家間的衝突;減少對複雜的實質問題的討論,趨向表現為多方之間的對立。國內媒體在危機事件報道時較少使用衝突框架。Luther &; Zhou在一項中美比較研究中,探討了SARS期間中國媒體(《人民日報》《China Daily》)的通用框架使用情況,發現中國媒體最不常用的是衝突框架,在衝突框架的使用上明顯少於美國。薛可和王舒瑤對19982011年《人民日報》的禽流感報道進行了研究,發現《人民日報》最不常采用的通用框架是衝突框架。Mao對《人民日報》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9年歐貸危機的報道進行了分析,在兩個事件的報道中使用衝突框架的都比較少。Peng對比了《人民日報》《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對一次抗議事件(Antiwar Protests in the Global Village)的新聞框架,發現《人民日報》在衝突框架的使用上小於《泰晤士報》,遠小於《紐約時報》。

    在平時的新聞實踐中,國內媒體較普遍地使用衝突框架。王秀麗等對19962005年的《新聞調查》節目進行了內容分析,發現衝突框架的呈現度較高。張揚發現,在京滬穗三地媒體的霧霾報道中,衝突框架使用率最高。有些研究從衝突主體、衝突原因等方麵對衝突框架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討論。楊柳認為,衝突存在於抗議者、警方、政府、軍隊、支持戰爭者等多方之間。趙士林和關琳子認為衝突在於發布主體間,體現了公眾利益與經濟發展之間。

    本研究主要關注報道中衝突框架的一些更為細致的特征,主要為衝突的主客體、衝突策略、衝突原因、衝突結果。

    二、研究方法

    1.抽樣。在事件的選擇上,采用的是判斷抽樣的方法。選擇了14個事件,在這些事件的報道中可能更多的體現衝突框架。主要參考《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2008,2009)中列出的年度網絡熱點事件(前20位),剔除其中的非重大事件。再按照2009年事件的輿情發表量(事件在“天涯論壇”的相關發帖量)不低於4000篇,2008年事件的輿情發表量不低於1000篇,剔除不必要的事件。2008年入選的事件有:三鹿毒奶粉、雪災中的春運、楊佳襲警、哈爾濱六警察打死人、甕安事件、許霆ATM取款案、紅十字會善款善用風波、汶川地震中校舍倒塌。2009年入選的事件有:湖北巴東縣鄧玉嬌案、雲南晉寧縣“躲貓貓”事件、上海交通管理部門“釣魚執法”、杭州市飆車案、吉林通鋼暴力事件、河南農民工“開胸驗肺”、昆明“小學生賣淫”案、成都“6.5”公交車燃燒事件、河南靈寶市跨省抓捕王帥案、99%訪民“精神病”說、羅彩霞被冒名頂替上大學、湖北石首市騷亂。

    在媒體的選擇這一環節,采用的是判斷抽樣的方法。選擇的是《人民網》。因為《人民網》是世界十大報紙之一的《人民日報》建設的以新聞為主的大型網上信息發布平台,也是互聯網上最大的中文和多語種新聞網站之一。在文本的選擇方麵,采用的是全部入樣的普查方式。共抽得有效文章355篇。以單個報道為記錄單位,以單個事件為研究單位。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重大事件報道中的衝突框架研究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重大事件報道中的衝突框架研究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