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機製改革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機製改革

    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機製改革

    媒介批評

    作者:王敏

    摘 要: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業態正在發生極大的改變,新聞人才需求也隨之出現不斷改變,呈現出一些迥異以往的新特征。從業界需求變化反觀我國目前的新聞教育,明顯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脫節與危機,主要體現在專業方向和課程體係設置、師資隊伍、教育資源整合、實踐渠道等方麵,導致傳媒市場出現結構性人才供需失衡現象。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教育;人才培養;跨界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049-03

    回顧曆史,新聞教育自誕生之際就伴隨著這樣一種爭論:新聞是否隻是一種“邊做邊學”的技藝?新聞是否需要大學來專門培養?這樣的爭論一直持續下來,演變為關於通識教育還是專業教育、人文教育還是技能教育的取向之爭。時至今日,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新聞業態本身已經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新聞人才需求也隨之不斷改變,因此,新聞教育理念再度麵臨新的轉型和爭議。

    一、傳媒人才需求正在結構性改變

    2014年2月,一封《致未來的合夥人》的招聘信在傳媒圈子廣為流傳:這有一個機會,或許你多少已經聽說過。我們正在籌備一個互聯網創業項目……這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我們將為中國2億投資者提供能夠撼動資本市場的財經原創資訊產品;聯手全美最佳專業投資網站提供上市公司分析報告;重金激勵專業人士撰寫公司價值分析及提供商業信息;為上市公司提供投資者關係服務等等。

    為此,我們將組建一個全新的多元化團隊。再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和編輯,我們隻需要能夠提供和確認獨家消息的真正有人脈的期權記者和願意接受魔鬼訓練的年輕人。同時我們還將邀請大批來自金融、法律、財務、詢、公關等行業的專業人士加入——千萬不要擔心沒有做過記者這種事情。

    這一招聘被稱為“新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財經記者招聘”,出自上海報業集團籌備中的重磅新媒體項目“界麵”。隨後,界麵又發起了一個麵向在校大學生的新媒體記者培養計劃,除了要求至少能保證一年的實習時間之外,其餘要求都非常含糊:“金融、英語、新聞專業的同學融入會更快一些,其它專業也沒關係;聰明、熱情、勤快,玩社交媒體,永不停歇地熱愛生活”。以往在媒體招聘啟事中常見的關於新聞采訪與寫作等的種種基本要求都沒有。

    那,傳統的新聞職業技能和素質還重要嗎?界麵已清楚地強調“再也沒有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和編輯”,“千萬不要擔心沒有做過記者這種事情”。也就是說,是否新聞科班出身、是否有媒體工作經驗,都不重要。他們隻迫切需要兩種人:一種是有資源能拿料的期權記者,不用自己寫稿,隻做消息獲取和確認,拿期權和高薪;一種是年輕記者,能吃苦耐勞,全天守候在各種酒店會議會展等可能拿到消息的現場,隨時告訴後台編輯。而這兩種本領,前者是新聞學院培養不出來的,後者則根本無需新聞學院來專門培養。

    這則招聘啟事是近期媒體招聘廣告中較為特別和突出的,但絕不是特例。在中央大力強調“媒體融合”,打造新型媒體集團的大背景下,一些大型的新媒體項目已拉開帷幕,比如同屬上海報業集團的“澎湃”新聞(7月22日正式上線),北京的人民網、新華網、央視傳媒,《21世紀經濟報道》前主編劉洲偉領銜籌辦的深圳前海傳媒等,以及一些知名報刊培育的新媒體平台,都催生了大量的傳媒人才需求。細品近期這些媒體項目發布的招聘啟事,不約而同地呈現出一些迥異以往的新特征。

    (一)傳統的采編部門架構開始被打破,出現了一些新媒體特性明顯的新興崗位

    比如界麵的招聘包括運營、技術、營銷和投資者關係四個事業部,其中運營事業部涵蓋了傳統的編輯部。澎湃新聞招聘“數據與可視化設計師”,其職責是與編輯、記者一起參與數據新聞的策劃,完成數據新聞的可視化和大型互動產品的開發;《新京報》新媒體平台招聘“信息數據編輯”,要求新聞、統計或社會學專業畢業,有較強的數據梳理及分析能力,而其他崗位的招聘也都要求要“熟悉互聯網傳播規律”,凸顯出新媒體特性。

    (二)更加看重傳媒人的“跨界”知識背景

    以往從事新聞傳媒業的人多是出自新聞專業以及文史哲等泛人文學科,而專業性很強的媒體則會特別強調某個單一的學科專業。而如今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是,跨專業人才需求劇增,尤其是跨文、理、工科的知識背景,比如,新聞專業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統計學、社會學等專業的“跨界”人才最受歡迎。

    (三)社交媒體運用能力成為必備要件

    從早期的QQ、msn、開心網、人人網到微博、微信等,玩社交媒體已不僅僅是一種時尚和生活方式,更是傳媒人必備的技能。上海“觀察者網”招聘時政新聞編輯時明確要求“對資訊感興趣,喜歡刷微博微信,有通過網絡、紙媒發掘、收集資料的熱情,善於挖掘社交媒體上的有價值新聞,要求出眾的資料整合能力以及時政敏感性”。顯然,運用社交媒體的目的是為了更方便、高效地整合新聞資訊,直接呼應了當前最熱的“新聞聚合生產”理念。

    (四)強調兩端

    擁有廣泛人脈關係和信息資源的高端人才固然炙手可熱,初出茅廬者也自有廣泛的市場需求。撇開種種唬人的新媒體技能與專業背景要求,做媒體最重要的依然是拚體力、拚耐力。不少的媒體招聘都體現出對能吃苦耐勞的年輕人的渴求。“積極主動、願意自我加壓,能夠適應倒(夜)班工作”,甚至勸告“體質柔弱者慎重申請”。“做事認真負責”、“踏實敬業”等依然頻頻見諸招聘要求之中。

    二、新聞教育的危機與改革思考

    新聞教育是否能夠跟上傳媒業的步伐,和媒體的需求“無縫對接”,為蓬勃發展的“融合媒體”提供足夠多的、合格的人才,反觀我國目前的新聞教育,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其中存在的脫節與危機,調整與改革迫在眉睫。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機製改革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媒介融合時代的新聞人才培養機製改革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