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析歐美電影在“十七年”電影創作中的作用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淺析歐美電影在“十七年”電影創作中的作用

    淺析歐美電影在“十七年”電影創作中的作用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董莉

    摘 要:電影自誕生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矚目,世界各國都對電影藝術進行著不斷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中國作為電影藝術起步較晚,基礎較弱的國家,在電影領域的生產創作中,一直都在學習吸收和借鑒歐美的先進技術和理論,“十七年”時期的中國電影,受到了多種外國電影流派的影響更甚,形成了中國電影史上一段繁榮的時期。

    關鍵詞:“十七年”電影;模仿借鑒;現實主義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87-03

    一、引 言

    聲色銀幕,曼妙光影。電影自誕生起,就以其新鮮的畫麵再現、奇妙的時空穿越,注定成為倍受追捧的藝術形式。歐洲及美國憑借最先發明電影技術以及對電影有較早理論認知的優勢,對世界電影起到非常積極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十七年”電影繼承了三、四十年代進步電影和解放區革命文藝兩方麵的傳統,開啟了一段新征程。“十七年”是一種新的社會話語形態的形成時期,也是一種舊的話語被改造的時期,人民政權的建立,為新中國的電影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電影生產、放映體係的建立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有力保障。

    “十七年”電影主要表現出三個方麵的特點:首先,是注重現實性與時代感。通過分析和觀看“十七年”的中國電影,可以看出中國曆史上湧現出來的形形色色的風雲人物和普通人民及他們成長、戰鬥的生活環境,“十七年”電影成為了中國影響的一麵鏡子,這一時期的中國電影注重事實,反映生活。最為成功的有《林則徐》《甲午風雲》《平原遊擊隊》等一批展示了中國人民真實的抗爭曆程的影片。第二,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十七年”電影的創作者們牢記恩格斯關於現實主義創作要塑造“典型環境中要塑造典型人物”的教導,刻畫出了像林則徐、小兵張嘎、董存瑞、喜兒、李雙雙等深入人心的經典人物形象。第三,“十七年”電影繼承了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創作出了一批不同風格樣式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影片。

    就外來影響而言,“十七年”電影受到了蘇聯電影、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和美國好萊塢電影三方麵的影響。從主流意識形態來看,“十七年”電影主要受到蘇聯電影的影響,而對於除蘇聯以外的國家和流派,有著十分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客觀審美態度。

    論述“十七年”電影創作中的元素,在政治立場上基於美國“好萊塢”電影有著明確的批判態度,但在審美形態上,“好萊塢”的某些風格和特征,還在被或明或暗延續著;而在電影界有著世界性影響力的歐洲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風格電影也同樣跟“十七年”中國電影發展有著一些不可分割的聯係,更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蘇聯電影對“十七年”電影的影響

    在學習國外的諸多電影理論思潮之中,對中國電影工作者影響最深遠的自然是蘇聯電影。尤其是蘇聯著名的電影大師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中國早期電影核心基地十洋場大上海早在1926年就把他的電影名作《戰艦波將金號》公開放映。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是早期中國電影發展的黃金時期,電影這一新興事物作為舶來品進入中國後,引起廣泛關注受到熱烈追捧。中國早期電影人開始在學習中不斷展開對電影藝術的探索。在1930年到1933年之間,蘇聯電影不論是在政治上還是藝術上都為中國電影工作者接受,活躍在上海的許多左翼電影人的創作也一定程度上依賴於蘇聯電影。他們在電影這條道路上的學習和提高無不受其影響。

    比如夏衍、鄭伯奇等一批進步電影人在當時以飽滿的熱情翻譯介紹了一大批蘇聯電影以及愛森斯坦和普多夫金的電影經驗、理論和思維技巧。這些探索和借鑒都可以在沈西苓的《女性的喊》《上海24小時》、賀孟斧的《藝海風光》和費穆的《春閨夢斷》等大量當時的中國電影中看到。至今,蒙太奇藝術便一直成為中國電影製作及評論界經常討論的問題。

    三四十年代蘇聯電影發生了創作方向上的重要程碑式的轉變,1934年銀幕神話影片《夏伯陽》的成功,促使蘇聯電影作為“大眾的藝術”開始走向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全新發展道路。蘇聯電影創作的指導原則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即“社會主義、實主義,這一不可忽視的電影思想和創作方法促使電影藝術家徹底把握當下蘇聯電影文化現象,著手對現實的革命發展做真實的、曆史的、具體的處理,以此作為蘇聯文學與蘇聯文學批評貫穿始終的基本方法來描寫現實。”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要求電影藝術家對當時社會環境、生活條件、普通人民的關注描寫必須具有社會主義精神。倡導所有的文藝作品緊緊圍繞改造思想和教育勞動人民,塑造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形象。

    就“十七年”國電影的創作元素而言,蘇聯同類題材電影創作的影響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蘇聯電影題材元素思想風格等方麵都在我們中國同類電影中顯現的直白詳盡。尤其在所謂“革命曆史題材”問題上,蘇聯的“革命曆史題材”影片成功為“十七年”電影樹立了學習模仿和借鑒的榜樣。三四十年代占據主導地位反映革命鬥爭,展現社會建設題材的“革命曆史題材”影片在蘇聯電影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蘇聯電影藝術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將蘇聯電影推向了國際,為它贏得了肯定和讚揚,在世界上享有巨大聲譽。蘇聯電影的體係和思想被“十七年”中國電影工作者廣泛采納接受,在 1951 年對銀幕詩人孫瑜拍攝完成的電影《武訓傳》全國性批判運動中有較明顯體現。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淺析歐美電影在“十七年”電影創作中的作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淺析歐美電影在“十七年”電影創作中的作用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