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金陵十三釵》人物形象芻議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電影《金陵十三釵》人物形象芻議

    電影《金陵十三釵》人物形象芻議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崔曉婕

    摘 要:電影《金陵十三釵》設定了幾組緊密聯係又相互對立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通過對民族災難下不同種族、階級、性別的固有人性的解讀,使敘事更加曲折、人物性格更加豐富、內涵更加深刻,通過對人物表層身份下隱藏的內涵進行探討,促使大眾重新審視南京大屠殺的殘酷現實,是對創新戰爭題材電影進行的有益嚐試。

    關鍵詞: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對立;救贖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94-02

    中國抗日題材的影視劇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呈現“臉譜化”的現象,英勇不屈的共產黨戰士、醜陋凶殘的日軍、諂媚猥瑣的漢奸形象已經造成了觀眾的思維定勢,相較之下,電影《金陵十三釵》則多了些更具“人情味”的人物。“作為救贖模式的經典故事,創作者要追求普泛化的情感表達並創造個性化的審美旨趣,其中人物身份背後的內涵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電影中每個表層人物背後都熔鑄了對於身份類型的深層內涵”[1],對主要人物形象進行深入探討是解讀這部電影的關鍵。

    一、災難下的人物群像

    故事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了1937年12月,日軍侵占南京,一個冒充神父的美國入殮師約翰、一群教會學校的女學生、14個秦淮河畔的“窯姐兒”以及頑強抵抗的兩名軍人躲避在暫未被破壞的天主教堂後發生的反抗與救贖的故事。在這個廢墟中的避難所,各色人物相繼登台,矛盾糾葛不斷升級,生死抉擇迫在眼前。最終,在日軍“邀請”女學生去為慶功會唱詩的危難時刻,那些本不被人高看的小人物卻毅然將生死置之度外,身披詩袍,懷揣剪刀,代替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情節環環相扣,笑中有淚,淚中有恨,時而沉重,時而抑鬱,時而幽默,時而感動,從道德層麵叩問戰爭,以震撼人心的救贖、自我犧牲的勇氣,來展現熠熠生輝的人性本真。《金陵十三釵》金發碧眼的洋人、妖豔風騷的“窯姐兒”、中國軍官、教堂“跑腿的”,他們看似毫無關係,甚至是完全對立的,但是在危亡的環境中,卻有了共同的稱呼,演繹了民族戰士的故事,他們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為那個時代最勇敢和純潔的代表。

    約翰:來自美國的入殮師,本是為錢而找到教堂,在這場本不與他相幹的戰爭中被中國人的遭遇和行為喚起本能的良知,扮演起神父的角色,而成為學生們的保護者和拯救者。

    李教官:中國軍人,帶領他的十餘名弟兄即將撤退出城的時候,遇上了被日軍追趕的女學生,出手就可能意味著全體覆沒,但還是義無反顧地射出了子彈,以血肉之軀和敵人的坦克同歸於盡,幫助女學生逃脫。

    “窯姐兒”:“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秦淮女,以扭捏妖嬈的作態、袒露魅惑的衣著、煙花教坊式的怨憐喧嘩出場,這些曆來被蔑視的群體在大無畏去赴宴的時候卻釋放出了最動人的光輝。她們從來都缺少理解與悲憫,隻是擺不脫命運的戲耍罷了。

    二、人物的整體塑造

    在戰亂環境下,純真與墮落、正義與邪惡以最鮮明的姿態體現在那座孤島。看似媚俗的秦淮女子為保護女學生從容走向苦難,墮落上升為崇高,讓觀眾驚呼震撼於人性的裂變,中國軍人的頑強抵抗與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搶奪,才能更直接、深刻地讓觀眾體會到日本侵華戰爭的殘酷本質。這樣的“二元對立”是張藝謀根深蒂固的女性價值觀和審美框架。

    1.純真的願望與墮落的拯救。電影中,一邊是接受了高層次的教育,舉止優雅、生性純潔的女學生們,她們用天籟般的聲音撫慰著殘破的南京城流離的孤魂,這是她們純真的願望。另一邊,是社會最底層的特殊人群,“窯姐兒”爆粗口、抽香煙、耍橫子、賣弄風騷,在國難當頭的時候,依然飲酒作樂,男歡女愛,上演著“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的可笑橋段。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電影《金陵十三釵》人物形象芻議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電影《金陵十三釵》人物形象芻議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