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央視馬年春晚的突破與創新微探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央視馬年春晚的突破與創新微探

    央視馬年春晚的突破與創新微探

    廣播影視評論

    作者:王斌

    摘 要:央視馬年春晚春節的新民俗,開辦的第三十年,褒貶並存,爭議同行。在經曆了一年的選材與烹調後,最終在除夕之夜端上了全國億萬觀眾的餐桌。力求突破創新的馬年央視春晚,沒有了耀眼的明星、不見了絢爛的舞台、摒棄了守舊、增添了新意。但盡管僅有微細的變化和創新,也是可貴的進步和積極的跨越。回歸了最初的質樸與本真,本文以央視馬年春晚為研究對象,初探其中的突破與創新,並予以解讀,對春晚存在的爭議和肯定進行闡述。

    關鍵詞:央視馬年春晚;本真回歸;變化創新

    中圖分類號:G2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096-02

    壬午馬年,是央視春晚開辦的第三十年。或許是出於某種因由,儀式也好,紀念也罷,央視馬年春晚都為人呈現出不同往屆的視聽感受:肯定讚揚、批評吐槽、理解包容、事不關己的各種聲音,在網絡,在生活,蔓延開來。無人去量化這其中的改變,但盡管僅有微細的變化和創新,也是可貴的進步和積極的跨越。

    一、“儀式性”表達與“文化價值”最大化

    曆經了三十屆的央視“春晚”已演變成為全民約定俗成的 “過節新民俗”,中國的春節民俗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春晚是中國半數以上的民眾共賞的文化現象[1]。

    作為一個大型的電視直播節目,春晚對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進行儀式化、媒介化的傳播,“以獨特的方式反映當代中國,成為現代化進程中的一份文化記錄”[2]。

    春晚作為一個媒介事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春晚的核心價值便是文化凝聚力。集聚了各異文化群體的觀眾,承載著一種尋根定位的凝聚力,集中表達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春晚使在中國社會中多數人認可的“功能最大化”的作用得到續延。

    春晚營造了歡快喜慶氣氛,更為家的含義做了深度解讀與詮釋。春晚更像一場莊嚴儀式,把公眾聚集,在零點時刻,完成辭舊迎新。但更強化了“聯歡”的特征。

    在文化匱乏的年代,通過春晚獲得精神滿足,成為年度萬眾期待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盛宴。期望春晚依舊回歸,“真正使得家族團聚、人心匯聚、國家人性精神得以鼓舞,[3]”“體現中國獨一無二的節慶新民俗的價值所在”[4]。

    縱觀曆屆春晚,始終圍繞“喜慶、祝福”主題和意識形態主題做文章,呈現出傳統與現代、民間與正統,娛樂與政治混雜的狀態。

    本應是寓教於樂的載體,卻被賦予了太多意識形態的功能,承載了太多生硬、宣教的任務。馬年春晚,馮小剛卸下沉重的思想枷鎖、把節目定位娛樂,力爭凸顯全民狂歡的原始品性。

    二、央視馬年春晚的創新和改變

    (一)馮導掌勺,烹調春晚

    2014年最大的特點,是真正實現了開門辦春晚,在央視導演集體“辭導”後,大膽邀請馮小剛任總導演,意味著馬年春晚將是一場史無前例的盛宴。

    往屆春晚,采用“海戰策略”,演員多而繁,布景大而美。這樣的結果,勢必會造成審美疲勞,2014年的舞台背景少了豔麗溢彩,多了喜慶祥和。

    馮小剛盡管沒改變春晚的整體格局,但是局部有亮點,在春晚既定的固有模式下,做了改變與創新,開門辦春晚,馮小剛邁出了第一步。

    (二)衝破常規,特色開場

    曆年春晚都以百人陣容的大型開場舞作為開場,歌舞相伴且冗長,形式上千篇一律,毫無新意。

    而馬年春晚則掙脫了這一慣例,以一段類似電影預告片的VCR《春晚是什》做開場,煥然一新,也為春晚打上了鮮明的馮氏電影烙印。

    片中不僅集結有葛優、李雪健、範偉、陳道明、姚晨這些明星大咖,還匯聚著姚明、林丹、馬雲等體壇名將和商界精英,更有平民百姓闡述著心目中的春晚理解。

    短片構思精巧,葛優一慣風格的冷幽默,表情豐富,語言詼諧。短片中的範偉道出了自己的心聲,樸實的話語,讓觀眾倍感親切。而導演馮小剛以玩笑的方式將過去三十年的春晚給與了批評。

    短片式的表達讓春晚不再顯得“高大上”,娛樂趣味的基調背後,多了人情關懷。從開場的《春晚是什》,到節目中間《觀眾動物入場》的短片,談話式的呈現形式、口語化的語言獨白、生活場景情節的獨特設計,讓人耳目一新。突破了傳統舞蹈開場的呈現思路,成功引進微電影的形式,對電視藝術特色做了獨到的詮釋與解讀。

    (三)聚集熱點,發人深省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央視馬年春晚的突破與創新微探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央視馬年春晚的突破與創新微探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