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大眾文化視角下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消費現象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論大眾文化視角下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消費現象

    論大眾文化視角下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消費現象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王米娜

    摘 要:中國的三國文化在日本經曆了漫長的受容過程。受大眾文化影響,不同的傳播媒介給三國文化傳播帶來了不同的影響。從大眾小說到漫畫、電子遊戲等,三國文化在日本的傳播開始走向娛樂化,同時也帶來了一係列新的問題。應當利用新的媒介手段保護和傳播中國的藝術精粹,使三國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三國文化;消費現象;大眾文化

    中圖分類號:G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163-03

    斷代史《三國誌》與章回曆史小說《三國演義》在日本經曆了漫長的受容過程,經過日本翻譯者、劇作家、小說家等的改編、演變,三國故事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等已經逐步發生了變化,與日本文化牢牢結合在一起,在日本形成了獨特的三國文化。20世紀70年代以來,飛速發展的電視、電腦網絡技術改變了普通民眾的閱讀、娛樂模式。在新的社會背景下,異國文學的相互影響相對減弱,而更為直接且易於傳播的電視、網絡文化正在滲透並影響著普通大眾的生活。三國文化的影響模式也開始發生轉變,從普通的文學讀本逐步轉變為漫畫、動漫、電子遊戲等。大眾文化影響下的三國文化在日本逐步被轉變為一種文化消費現象。日本的傳播媒介在不斷消解和詮釋中國的三國文化,在弘揚了中國曆史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應當重視保護和發揚民族文化,打造新形勢下的文化名片。

    一、三國文化傳播途徑的發展變化

    (一)大眾小說《三國誌》

    大正時期,日本的報紙、雜誌就開始連載漫畫。大正時期到昭和時期,日本的報紙、電影、雜誌等迅速崛起,大眾媒體不斷發展壯大,漫畫也開始走向繁榮時代。在大眾文化欣欣向榮的時期,小說家吉川英治將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改編為日本民眾喜聞樂見的通俗小說,於1939年開始在《中外商業新報》上連載,並大受歡迎,成為暢銷小說。吉川英治將故事情節進行了調整、改編,頗具東瀛色彩。《三國演義》本是一部以英雄爭天下為主題的小說,多為戰術、謀略等軍事政治方麵的較量,而在吉川英治筆下,卻多了男女戀情、忠孝兩全等情節,在恢弘壯觀的戰爭場景下多了幾分充滿人情的瑰麗柔和,人物形象顯得更加血肉豐滿。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著眼於魏蜀吳三國的興亡更替、講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局觀,推崇儒家思想的君臣觀念。吉川英治的《三國誌》則拋開了是否振興漢室的曆史責任,更著重於曹操、劉備、諸葛亮等人物形象的刻畫,以英雄人物的個人性格、命運發展等展開豐富的故事情節,從日本民眾的接收角度出發重新書寫了三國篇章。吉川英治按照現代小說的創作手法,在心理描寫、景物描寫上揮灑筆墨,添加了劉備與白芙蓉的戀愛細節、劉備對母親的孝行、呂布與貂蟬的感情糾葛等。對劉備、曹操的描寫也更為人性化,曹操的形象在吉川英治筆下少了“奸雄”的特點,而是更趨向於具有詩人氣質的英雄;關羽則多了文人夫子的儒雅;張飛也並非一味魯莽,而是多有替劉備分憂的兄弟義氣。吉川英治刪減了劉安妻、劉備怒摔阿鬥的情節,對孔明的智慧增加了合理科學的描述。小說中有大量的對白、心理、景物描寫,多方麵烘托了人物形象。吉川英治的《三國誌》可以說是現代日本三國故事題材之濫觴。他的改寫使三國故事增加了趣味性和傳奇性,強調個人命運發展、個人價值的實現,為後來改版為漫畫、動漫、電影等形式提供了土壤和基礎。

    (二)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

    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的漫畫繼續蓬勃發展,電視也開始成為千家萬戶必不可少的娛樂工具。漫畫、電視劇成為青年一代的主要娛樂方式。戰後日本大眾文化雖然以美國文化為主體,然而以中國傳統小說為題材的漫畫也在蓬勃發展。在此背景下,1970年,橫山光輝以吉川英治的《三國誌》情節為基礎,創作了《橫山光輝三國誌》係列漫畫。尤其是隨著戰後中日關係的改善與建交,橫山光輝的三國誌係列漫畫以直觀的表現形式將三國故事直接帶給了更為廣大的普通民眾,滿足了當時日本民眾了解中國的心理訴求。從吉川英治的暢銷小說《三國誌》到橫山光輝的漫畫版三國誌,三國文化的受眾階層可以說突破了年齡限製,當代日本年輕人對於三國文化的認知大多始於橫山光輝的三國漫畫。正是由於吉川英治在故事情節上做出的諸多改動,使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一舉成名。從廣為人知的大眾小說到活靈活現的漫畫繪本,橫山光輝完成了從文學想象到現實圖像的轉變,把三國故事中的人物、戰爭等文字表述進行了圖像定型。在吉川英治的小說《三國誌》中,讀者所領略到的中國形象一方麵是來自吉川英治對中國三國時代的文學想象,另一方麵則是戰爭時期吉川英治來華的旅途印象。而橫山光輝的三國漫畫係列則通過圖畫的方式展現了更為直觀的中國樣貌。在橫山光輝的三國漫畫中,巍峨的長安城、高高的糧倉、美麗的宮女、跪拜行禮的大臣、盛大的宴席、華美的漢風衣飾、激烈的交戰場景等畫麵形象逼真,再現了三國畫卷。吉川英治曾寫道:“那充滿朝氣、奮勵不止的眾生相,便可以看做是以天地為舞台、伴以雄壯的音樂而上演的一出人間大戲”[1],橫山光輝完成了從文字到形象的一大跨越,使三國故事的受眾麵更加廣泛。

    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影響,中日民間往來更加密切,圍繞中國題材的作品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橫山光輝還創作了漫畫版《水滸傳》。1991年《橫山光輝三國誌》47集動畫版電視劇搬上銀幕、2004年《東映三國誌》劇場版問世,並獲得日本動畫最高榮譽——動畫金座獎,這場三國盛宴可謂大大滿足了日本三國迷的胃口。至此,來源於中國的三國故事早已脫胎換骨,成為了日本的文化消費盛宴。而國內則唯有一部拍攝於1994年、耗資1.7億的央視版《三國演義》。直到2009年,由中日兩國合作製作的動畫版本《三國演義》才姍姍來遲走上銀幕,雖獲獎無數,其影響卻大大遜色於電視劇版本。三國故事在日本生根開花,從文化保護角度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論大眾文化視角下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消費現象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論大眾文化視角下三國文化在日本的消費現象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