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象征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今傳媒(2015年1期) 本章:正文 象征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象征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周希璞

    摘 要:象征性互動理論是傳播學中頗具影響力的一個理論,然而關象征互動理論的基本內涵學界似乎還沒有定論。本文從象征互動理論的緣起、發展和現狀等幾個方麵對該理論進行研究梳理、分析論證,以期對進一步認識和發展象征互動理論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象征性互動;理論;理論綜述

    中圖分類號:G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1-0172-02

    象征互動理論(symbolic interaction)又稱為符號互動理論,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具有象征性符號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這一理論源起於英國注重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理論傳統,由美國學者布魯默首創。

    一、理論來源

    在《論符號互動論的方法論》一文的開頭,布魯默羅列了數十位“芝加哥學派”的學者,在觀察和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方法上將這些學者的觀點統一了起來。

    但是,布魯默自己也承認,他最直接的靈感來源於米德的實用主義哲學和庫利的人類學方法,還有帕克進入社區進行的直接研究。

    (一)理論的先驅和直接貢獻者

    齊美爾把這種符號互動理論觀點的許多原則應用在了社會學的分析當中,他認為社會是“無數次要的綜合物”的組成,在早期對象征互動論的發展產生過影響。帕克接受了齊美爾的觀點,同樣也認為社會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體係,並傳給他的學生和同事。自此,帕克的學生們開始使用自然主義的動態的方式考察正在發生的生活情景。

    庫利認為“不存在個人和社會的分離,把二者分離是毫無意義的,而二者結合就是一切。”他研究的重大突破在於——指出“自我”是一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自己連同他人被這個個體看作是社會環境中的“客體”;“自我”這個概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據此,庫利提出“鏡中我”、“初級群體”等概念。之後布魯默提出的“‘自我相互作用’(象征互動論的核心)也是庫利的‘想象’的另一個術語。”另外一位著名的社會學家托馬斯提出“情景定義”這一概念,強調的是“主體”和“客體”的結合才能理解人的行為。

    上述幾位學者都是象征互動理論公認的先驅,但使這一理論形成體係的是米德和布魯默。雖然布魯默被認為是“象征互動論”的精神領袖,但他將這一點歸功於他的老師米德。

    (二)米德的社會心理學

    米德的社會心理學是關於社會現實的變動的觀念,而非靜止的觀念,他著重研究的是個人是如何變為“社會”這個組織中的一員。貫穿於米德符號互動理論的立場是“社會行為主義”,這一立場不僅是一種有關心理研究的方法和路徑,它還是一種觀念體係。

    米德強調:“個體是一定社會群體的成員,他的行為隻有根據整個群體的行為才能得到解釋”,他還提出了包括衝動、知覺、操縱和成就四個階段的人類行為的“活動的模式”。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今傳媒(2015年1期)》,方便以後閱讀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象征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今傳媒(2015年1期)正文 象征互動理論在新聞傳播學中的應用並對今傳媒(2015年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