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古箏技法顫音的來源與分類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商情(2014年11期) 本章:正文 淺談古箏技法顫音的來源與分類

    淺談古箏技法顫音的來源與分類

    理論研究

    作者:陳穎

    【摘要】從古箏的產生到發展到現在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顫音”這一技法在各大流派樂曲的風格和表現力中凸顯著它獨一無二的作用與特色,它是遍及各大箏派中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之一。由於顫音分不同的種類,所以被各大不同的派別所運用,從而表現出不同派別的風格與地域特色。本文簡單介紹了顫音的幾種類型。

    【關鍵詞】顫音;分類;輕顫音;重顫音

    、

    1 顫音的淵源

    古箏的顫音其實跟其它樂器顫音是一樣的,都是一種音樂效果。隨著時代的變遷,古箏一直跟隨時代的腳步變化、更新著,尤其表現在指法技巧的運用上。千百年來,古箏一直繼承與發揚它獨有的音樂特點及作用,豐富了民族音樂的世界。

    古箏技法中的“顫音”是對傳統技法“揉、吟”總的稱呼,而這一稱呼大約開始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傳統的“揉、吟”技法都是在琴碼左邊十五厘米左右的弦段上,左手的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並齊略呈弧形,輕輕放在右手所彈弦上,當右手彈響弦之後,左手在弦上作垂直的、有規律的起伏按動,從而使得右手所彈出的音產生有規律的、波動的音響效果。傳統的“揉、吟”單單隻是以弦發出聲音波動的大小幅度來區分的,波動大的稱為“吟”,波動小的自然稱為“揉”。波動大就代表左手在按弦的時候幅度大,弦音的高低起伏大,波動小則反之。

    究其來源,“揉”和“吟”兩技法的稱呼其實來源於古琴,古箏借用這一稱呼由來已久。但是古箏與古琴中左手的這一技法在增強其韻律的作用上相差很大,古琴是沒有琴碼的,它是左手以徵音為中心的左右移動,而古箏中左手隻是上下起伏的按動弦。

    2 左手傳統技法的分類

    傳統左手技法“揉”和“吟”在分類上各有不同:“揉”可分為“顫、揉、吟”三種;“吟”分為“揉、吟”或者“顫、揉”又或者“顫、吟”。在分類上的不同主要取決於地區不同,以及個人習慣的不同。傳統左手技法的“揉、吟”常常是隨著樂曲中情感的變化以及演奏者的不同,表達方式各有不同,千變萬化,所以確實很難在“揉”與“吟”中有一個很明確的劃分。因此,隨著時代的變遷,樂器的發展變化,將“揉”與“吟”都歸結為“顫音”是最為合理的。

    3 古箏“顫音”的分類

    “顫音”的分類,就按弦力度而言,有輕、重之分,就時間和節奏而言有持續(連續)和節律之分,此外還有輕重結合、上下滑動組合的各種“顫音”。

    “顫音”在樂譜中的標記是很少見到的,一般見到的是比較單一的“輕顫音”和“重顫音”,標記也是普遍一致的,其他幾類顫音的標記符號也是很不統一。因此,顫音的標記符號不能很準確的表明顫音的類別。

    3.1“輕顫音”()(又稱“平顫音”、“普通顫音”、“一般顫音”、“微顫音”

    “輕顫音”是右手彈響弦之後,左手在箏碼左邊弦4分之1左右的弦段上,用食、中、無名三指,或食、中兩指作垂直的起伏快速按動。它無明顯的音點,音程變化不超過小二度,有如同微波蕩漾一般的裝飾性。這種“顫音”常用於輕淡、高雅,速度較慢的旋律中。這種顫音使用的是最為廣泛的。“輕顫音”一般運用在描寫自然景色的樂段中,這樣會使得樂曲更加舒暢更加優美。

    3.2“小顫音”(符號同“輕顫音”,又稱“密顫音”、“細顫音”、“碎顫音”)

    “小顫音”左手按動方法同“輕顫音”,它不同於“輕顫音”的是顫弦幅度小、頻率大,常用在按音上(fa、si或其它按音)。這種“顫音”常用於淒涼、悲怨的旋律中。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商情(2014年11期)》,方便以後閱讀商情(2014年11期)正文 淺談古箏技法顫音的來源與分類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商情(2014年11期)正文 淺談古箏技法顫音的來源與分類並對商情(2014年11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