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答問“再雕塑”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長江文藝(2015年3期) 本章:正文 答問“再雕塑”

    答問“再雕塑”

    三官殿

    作者:孫振華

    友人:2012年,你和冀少峰在湖北美術館策劃了“雕塑2012”——傅中望、隋建國、張永見、展望、薑傑五人展,時隔兩年,你和冀少峰再次聯手,為“三官殿1號藝術展”策劃了“再雕塑”——向京、史金淞、焦興濤、李占洋、陳文令、曹暉六人展。這大概不是偶然的,這兩個展覽之間,有什關聯呢?

    孫振華:的確有聯係。首先,兩個展覽都屬於湖北美術館“三官殿1號藝術展”,這是一個年度性的當代藝術大展,展覽本身就有它的係列性和延續性。對雕塑而言,這兩個展覽先後出現,體現了當代雕塑的文脈,它具有一種承接和延續的關係,兩個展覽集中了中國當代雕塑不同時期和不同年齡段的代表人物。

    “雕塑2012”的5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體現了改革開放後,當代雕塑走向自覺的過程,正是因為他們和其他雕塑家的共同努力,奠定了當代雕塑的基本的學術格局。本次6位參展雕塑家是2000年以後,中國當代雕塑界湧現的新一代有影響的雕塑家,在今天,他們承上啟下,和“雕塑2012”的那批雕塑家一起,共同成為中國雕塑當下最活躍、最有影響的雕塑家群體。

    友人:在你看來,這次參展的6位雕塑家的共同點是什?他們和傅中望、隋建國這一批人最大的區別在哪?

    孫振華:在藝術上,這次參展的6位雕塑家可能是不太適合做整體性描述的一組人,因為他們作品的麵貌差異太大。他們有沒有共同點呢?仔細分析,仍然是可以找到的。

    這6個人屬於一個比較相近的年齡段,他們之間相差不到3歲,都是在1960年代末期前後出生的,受雕塑教育在1980年代後期和1990年代前期,而他們在藝術界產生較大影響應該是在2000年之後。

    他們走向台前的時候,與傅中望、隋建國這批人當年所麵臨的情形已經不一樣了。2000年之後,當代雕塑的合法化地位已經基本形成,當代雕塑的基本架構也已清晰。它不再像過去那樣,被當作另類而排斥了。

    更重要的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機製已經基本形成:當代藝術可以比較順暢地和國外交流;當代藝術展覽和活動越來越多;畫廊、博覽會、拍賣會等市場機製也開始健全;圍繞當代藝術的藝術品的收藏人群越來越多;藝術媒介也越來越發達,當代藝術家能夠得到較好的推介……這一切非常重要,這批人得益於這個機製。我一直認為當代藝術是一種製度性、係統性的生產,當代藝術家離開了這個體係,很難有所謂的成功。

    傅中望、隋建國這批人當年就辛苦多了。他們從事當代雕塑經過了一個比較長的摸索和探求的階段,在缺乏大環境和當代藝術的機製的情況下,他們經曆了轉型期諸多的坎坷或磨礪。所以,這6個人應該是生逢其時,他們是幸運的。

    這兩批人都有著直接的師承關係,這決定了他們在總的價值目標上的一致性,但是具體在藝術語言和呈現方式上,各有不同,這正是他們的價值所在。

    這6個人的自我意識更強烈,他們承負的傳統包袱更少,他們具有鮮明的個性,更強調個人的感受,他們更清楚個人要麵對的問題是什。傅、隋這批人在1980年代、1990年代前期所麵臨的最迫切的問題,是藝術觀念的變革,藝術的傳統和現代,如何看待西方和中國等等大的文化問題,他們需要不斷用自己的作品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而這6個人的問題更集中到個人的藝術語言、藝術方式如何生效的問題上,他們麵對的更多是個人藝術成果的傳播問題,以及如何盡快進入到當代藝術機製中去的問題。

    傅、隋這一批人當時需要更多的精力來關心理論,他們需要理論的武裝,需要不斷地爭辯,不斷地思考,不斷地為自己爭取合法性;而這6個人更強調:我做我的作品,別人怎看是別人的事。相對而言,他們不必過多關心純理論的問題。他們這幾個人對自己的作品也不願意作過多的、具體的解說。他們不需要用太多的理論來作為自己和創作之間的中介,他們和作品之間,是一種更直接的關係,他們更願意直接地以技術化的方式進入到創作中,讓個人的性情、氣質,與作品無縫對接,不必通過理論的鋪墊,首先將自己角色化、目標化,然後才進入到創作中。

    比較而言,在這6個人的頭腦中,由於社會主義經驗而遺留下來的藝術的使命、責任意識要淡漠得多,他們更願意走專業路線,相信成功就是硬道理。他們真正放低了姿態,解決了雕塑的“裝”,也就是殿堂化的問題。當然,對於雕塑藝術而言,“裝”曾經是它的一種功能,也是一種需要,例如,傳統雕塑的神聖性和紀念性決定了它必須要“拿”著,“端”著。如果拿穿衣服打比,傳統雕塑相當於一個人總是穿著禮服。從這6個人在雕塑界嶄露頭角開始,中國社會真正進入到了一個世俗的社會,進入到消費主義和大眾文化的社會,所以,讓雕塑降低姿態、回歸日常,也是這6個人的共同點。

    友人:從曆史的角度看,你認為這批人的價值和意義在哪?

    孫振華:放長遠看,我非常看好這些人的作品。他們開啟和深化了當代雕塑不同的語言方向,經過他們的努力和創造,促使了雕塑進一步遠離傳統的窠臼,開啟了多種新的可能。同時,他們的工作也讓雕塑的魅力得以持續,例如具象的魅力、塑造的魅力等等,他們為雕塑注入了新的活力,貢獻了新的藝術經驗。

    更重要的是,他們用雕塑記錄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深刻變化,記錄了變革中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的雕塑成為一種符號和表征。我相信好多年以後,當人們回憶起今天的時代,會拿出他們的作品作為例證,作為這一代人的精神標記。

    他們的作品展現了一代人錯綜複雜的觀念的世界,諸如真實觀、性別觀、身體觀、善惡觀以及它們發生的變化;展現了各種社會問題和社會關係,展現了一代人觀看世界的方式,如何看待心物關係,如何看待個人與公眾、與社會的關係;記錄了一代人的愛、恐懼、焦慮……他們的作品十分真誠,他們所觸碰並加以揭示的,都是這個時代最真切的一些問題。

    友人:你能不能針對每個參展作者,具體談談對他們和作品的感受,完全就你個人的感覺來談。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長江文藝(2015年3期)》,方便以後閱讀長江文藝(2015年3期)正文 答問“再雕塑”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長江文藝(2015年3期)正文 答問“再雕塑”並對長江文藝(2015年3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