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看六國滅亡(節選)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延河(2014年4期) 本章:正文 我看六國滅亡(節選)

    我看六國滅亡(節選)

    我的精神地理

    作者:徐伊麗

    徐伊麗,中國作協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作家網副總編、陝西先行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已出版散文《探秘秦直道》,小說《回眸一笑》《情怨》等。

    權術亡韓

    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掉的諸侯國,這不是韓的宿命,而是一種必然。

    如果秦國沒有滅韓,其他任何一個諸侯國要統一中國,韓還是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從地勢上來說,趙燕在北,秦在西,齊在東,楚在南(魏是一個怪胎,與韓一樣,一推即倒,不值得一說)。這些國家各自占據一方,不會背後受敵。隻要他們不主動出擊,在家門口禦敵,還是有著大量的時間來發展經濟和軍力的。

    而在這些國家,除了趙國的地勢相對弱一些以外(多為山原,耕地少而多旱),其他國家都有著廣袤的土地利於農耕,為軍需民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在這些國家,韓國占領中國的腹心地位,它可以吸納周圍列國的所有優勢為己所用,無論在軍事、文化、政治以及文明發展上都應該有著前瞻性,所以一度它和其他幾個國家都成為戰國末期的強國。

    但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韓國吃喝是不愁,在沒有明君的指引下,發展就是一句空話。它若不能發揮它居中的優勢與周邊國家搞好外交,它就隻有挨打受氣的份兒。

    因為無論它向哪邊發展都會受敵,它的一舉一動都在四麵各國的眼,這些國家是絕對不會允許韓國強大起來的。韓國也壓根不可能強大到如同秦國能有一統的野心,它的強大隻能做到不受外界的欺淩就足夠了,它是無法去限製周圍列國的發展的。

    它最大的弊病還在於無論哪一個國家有野心,想向外拓展,韓國是必經之地,首當其衝會受到影響。

    所以秦國要向東發展,韓國就成了秦國的絆腳石,不滅韓國滅誰?

    這樣說也不是說韓國就該死,韓國早在韓昭侯(前362年左右)時期也是發奮圖強過的。

    當時各國流行一種變革之風。韓昭侯也用申不害來實行改革變法。

    申不害是鄭國人,和他同時變法的有齊國,齊威王用鄒忌變法,秦國秦孝公用商鞅變法。

    在這次變法大戰中,這三人可謂各顯神通,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申不害和當時許多有為的政治家、思想家一樣,主張君主集權製,但是他的思想有些偏重於“術”。

    法就是法,術就是術,這是有著天壤之別的差異的。

    盡管申不害的變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曆史也一度將他列為法家重“術”一派的代表人物,史載“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五年。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但是事實證明申不害這種變革隻能取得一時的成效,不是長久的治國方略。他的變革重視的是管理者的技巧,如何駕馭百官和臣民。不是引導百官和臣民認法,懂法,遵法,護法,而是將舉國上下引入到一種惡性循環的深淵。你防我,我設計害你,他誣陷我,於是全民以此為法,相互傳習,民眾所理解的法律成了一種權術。

    這樣自然就得不到擁護,一旦推廣開來,就將萬劫不複。這一點申不害在製度和法律建設上和商鞅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這種變法不但沒給韓國帶來好處,反而給韓國帶來了滅國的隱患。

    我們難以想象,中原腹心的一個大的諸侯國給我們留下的不是先進的思想和文明,而是爾虞我詐,官場鉤心鬥角,上下互相窺視,相互玩弄權術。從國君到臣民人人善用陰謀,不是以治國發展為前瞻,而是依靠種種手段核查官吏,看誰能搬倒誰為己快,這樣的國家能真正的強大嗎?

    亡國是一種必然。

    然而這個國家的生命力還是蠻頑強的,從申不害變法到韓國滅亡又曆經了一百餘年才被秦國滅掉,這也是曆史的一個奇跡。

    為什這樣一個國家能存留這久呢?為什其他強大的國家都沒有將韓國收入囊中而要等待跟韓國一起變法,一起成長的秦國又曆經六代人的發展最後將其收入囊中呢?

    這還是因為其他五國沒有前瞻性。

    這一百餘年,這些國與國之間也在頻繁發生戰爭,也沒少攻打韓國。可他們更多的是獲得一點蠅頭小利就收手,沒有真正地想有更大的作為。

    於是韓國在戰國中晚期上演著一個個荒誕滑稽的鬧劇還自以為是,沾沾自喜,不亦樂乎。

    申不害的變法是將韓國直接推上斷頭台的罪魁禍首。

    雖說百害,卻還是有一利的。那就是韓國人已經習慣了全民這種用權術的陰謀算計別人,直至一百年以後也不改變。到最後力爭要依法治國的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也不例外地受到了申不害的影響,他與韓王商量對秦的問題上,兩人意見一致地決定讓韓國水師鄭國來修水利乏秦,這就是申不害思想的延續,卻為韓國又贏得了十年的殘喘的時間(這一段因為《史記》記載前後有誤差,所以有學者說是贏得了三年的時間。實則不然,鄭國來秦乏秦是在秦王政十年,韓國大致滅亡是秦王政十三年(據《史記·六國年表》),而《史記·秦始皇本紀》說是秦王政十七年滅韓,抓獲韓王安。我認為韓國的滅亡應該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韓王安死才算真正地滅了韓國。因為在秦王政二十年韓國舊部在韓國的都城新鄭還發生了叛亂,應該是昌平君去平的叛亂。而韓王安是第二年才死的(據《睡虎地秦簡》載)。

    其實在滅韓的問題上嬴政還是仁慈了一些,倒不是這個愚蠢的韓王安讓鄭國乏秦秦就真的疲軟了,而是韓非入秦後勸秦王政先攻打趙國的意見被嬴政部分采納,韓王安才又及時獻地稱臣求和,為韓國贏得了暫時存國的時間。

    其實此時的韓國如果有危機意識,如果能放棄申不害的那一套權謀詭計,如果韓王安還算是一個有一點作為的君王,此刻他完全可以聯合周邊國家再次合縱橫抗秦。

    然而,韓國在鄭國冒著殺頭的危險繼續乏秦的情況下,在韓非運用他那口吃的笨嘴艱難地斡旋於秦國之時,導致最後韓非殞命他鄉的前提下,韓王安什也沒做,而是坐等著秦軍磨刀霍霍向豬羊般任人宰割。

    亂政亡趙

    如果以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攻克趙國邯鄲並俘獲趙王遷計算,趙國是秦國第二個消滅掉的國家,如果按照韓王安死(秦王政二十一年)算韓國滅,趙國就是秦國第一個被滅的國家。

    任何一個史學家一說到趙國被滅都會感覺不可思議。按說趙國是從春秋到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國家,它的強盛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可比擬的。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到趙國滅於秦手共103年的曆史,趙國始終是巍巍中華在北方的一道屏障。

    一直以來是趙國將漢民族和匈奴民族區分開來,將漢文化和匈奴文化區分開來,它如同一個長者,為守護中原文明與各國安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可就是這一個國家,卻沒一個國家念叨趙國的好,還多次致使趙國四麵楚國,數次遭到群毆,或者棒打落水狗,或者落井下石窮寇被抓,或者自相殘殺等等,真是一本剪不斷理還亂的亂賬。

    喜歡曆史的人都不會忽略趙國的曆史,因為趙國的曆史是中國曆史最豐富最精彩最耐人尋味的。秦趙長平一戰,趙國損失約五十萬的精銳部隊,這在一般的國家是不可能很快恢複元氣的。而此時在趙國以東的燕國看到了時機,想乘此機會一舉滅了趙國,撿個便宜。

    可趙國很快組織起全國僅有的八萬人馬,在廉頗的帶領下將來犯的燕軍驅逐出境,並逼迫燕君割地求饒。

    在秦滅六國的戰役中,跟趙國的戰爭是最艱難的,用了前後九個年頭才滅了趙。而在此期間,趙國多次兵敗,動輒數萬人甚至十萬人被斬首,趙人依舊沒有屈服。直到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王翦抓獲趙王,趙國公子嘉還帶領他的宗族幾百人前往代地,自立為王,向東與燕國的部隊聯合起來繼續抗秦,可想而知這個國家有多的頑強。

    趙人的頑強還不僅僅體現在這。

    在戰國的地圖上我們能看出來,趙國地勢險惡,山巒交錯,除了個別的地方有著小麵積的平原以外,多數是縱橫交錯的山地。而現有的小平原也以幹旱居多,農耕業在這個國家占不到主導地位。

    好在是它北臨胡地,狩獵和畜牧業在這還能發揮一定的優勢。在農耕業和畜牧業共同推進的情況下還勉強能維係基本的生活。

    可是就這樣的艱難條件,趙人從來沒有屈服過,它依舊以老大自居,獨自與胡人抗衡,這一點即使是秦人也無法比擬的。

    最難能可貴的是,趙人一邊與胡人數十年如一日地發生著不屈不撓的戰鬥,一邊還要與內地各國進行生死較量,一邊還要自尋發展使己強大,實乃不易。

    如果趙國不是四麵楚歌,如果趙國不抗胡,戰國時期肯定還會延續,最後統一中國的完全有可能是趙國。

    但是趙國還是亡了,亡在秦的手。

    這個中的原因其實還在於趙人自己。

    趙人臨胡,許多生活習性和族性傳統都與胡人相似。勇而無方,烈而無為,強而無謀,民風彪悍卻性野,自命不凡還人人氣躁,內亂不斷無規矩可言,這就是亡國的最終原因。

    按說趙人秦人是同宗,他們的習性也大同小異,這兩個民族都尚武,都生命力旺盛,都堅忍不拔,可他們所遵循的法則卻大相徑庭,所以導致他們最終的結局也大相徑庭。

    趙國的失敗主要在於內亂。

    翻開趙國的曆史,內亂事件比比皆是。血淋淋的自相殘殺導致趙國部族分裂,它國乘機入侵而幾近滅國,這樣的事情在趙國格外多。

    單是趙國早期曆經趙盾、趙朔、趙武、趙成(趙景叔)、趙鞅(趙簡子)、趙毋恤(趙襄子)等六代,在這一百餘年中發生大的內亂就有四次。

    第一次是發生在趙盾時期,太子夷皋年少,趙盾考慮正值國家多事,想擁立襄公之弟雍繼位,由於受到各方的阻撓,趙盾隻好放棄。夷皋繼位為靈公後殘暴無度,趙盾勸諫卻招來殺身之禍,幸而被人救後逃往它國。趙穿殺了靈公,擁立襄公弟弟黑臀為國君。卻為後來的趙氏滿門抄斬,唯留趙氏孤兒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是趙鞅(趙簡子)廢嫡改立庶子趙毋恤(趙襄子)為繼承人。

    第三次是趙鞅(趙簡子)通知邯鄲大夫趙午索要衛國貢戶五百家。趙午先是答應了,由於父兄們不同意無法兌現諾言。趙鞅就殺了邯鄲大夫趙午,導致自己孤立逃往它國。

    第四次還是在趙襄子趙毋恤時期,襄子的姐姐原是代王夫人,在安葬了趙簡子以後趙襄子宴請代王時趁其不備殺了姐夫代王,姐姐也自殺而死。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延河(2014年4期)》,方便以後閱讀延河(2014年4期)正文 我看六國滅亡(節選)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延河(2014年4期)正文 我看六國滅亡(節選)並對延河(2014年4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