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高校哲學教學改革的設想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管理觀察(2014年16期) 本章:正文 關於高校哲學教學改革的設想

    關於高校哲學教學改革的設想

    教育管理

    作者:張世明

    摘要:高校哲學教學的現狀是不能令人滿意的,主要表現為學生缺乏學習哲學的興趣,學習哲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有:哲學教師缺乏專業素養,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哲學教學環節設計不夠科學。要改變這些狀況,就必須對現行的哲學教學環節進行改革。通過對教學環節的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需要強調的是,對哲學教學環節進行改革,必須符合哲學的內在特性,否則就是舍本逐末。

    關鍵詞:哲學教學環節改革設想監督

    1.高校哲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哲學被認為是充滿智慧的學問、時代精神的精華、鍛煉和提高人的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工具。鑒於此,哲學被規定為所有高校本科生的必修學科。那哲學在高校的現實境況如何呢?不看好哲學的價值,缺乏學習哲學的興趣,學習哲學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是相當一部分大學生麵對哲學的態度。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固然與哲學自身的特點有關,諸如哲學本身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掌握;與現實生活的距離相對較遠,不容易給人們帶來立竿見影的好處。但更重要的原因在於:

    1.1教師缺乏專業素養

    這主要表現在:①對經典著作的閱讀非常有限。對經典著作閱讀的欠缺,會導致授課時,視野狹窄,內容貧乏,唯教材馬首是瞻,對相關問題的探討由於缺乏第一手材料,無法深入,隻能隔靴搔癢,人雲亦雲。②對相關科學理論的掌握非常有限。“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看來,哲學沒有任何單獨存在的權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實證科學的各種不同的部門中間。”[1]因此,哲學要有說服力,就應當借助相關的科學理論。比如,講時空的相對性,就應當掌握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非歐幾何的基本例證;講自由與必然的關係,就應當掌握量子理論的基本學說,否則就很難講深講透相關的哲學理論。同時,借助相關的科學理論,可以使哲學教學更豐富多彩,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講宇宙的本源和演化,借助於宇宙大爆炸理論,就可以使這一問題的講解有聲有色。然而,很多哲學教師,對相關科學理論的掌握非常欠缺,就哲學講哲學,從概念到概念,非常缺乏科學含量,從而無法讓學生體會到哲學的鮮活與魅力,最終無法讓學生產生學習哲學的興趣。③對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缺乏融會貫通。很多承擔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的教師,對西方哲學、中國哲學的了解極其有限,其哲學觀點幾乎完全來自馬克思主義哲學。雖然馬克思主義哲學被認為是科學的哲學,但是,作為一名哲學教師,如果缺乏對那些夠不上科學的哲學的了解,自己的視域就會受到極大的限製,在進行哲學教學時,會因為內容的單調而讓學生失去興趣。何況,那些夠不上科學的哲學,在有些方麵,也許蘊藏著更為深邃的哲學思想。

    1.2學生缺乏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人們的想象中,大學生應該屬於思想活躍、問題意識強烈的群體,但現實情況剛好相反,其表現主要有:課堂上很少主動向老師提問;對老師的提問退避三舍;迷信教材,總覺得教材中的內容都是正確的;個別學生甚至非常排斥老師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讓學生之間就某個觀點展開爭論。大學生問題意識缺乏的直接原因是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這一方麵與進入大學之前的應試教育有關:習慣了將教材作為標準答案,習慣了任何問題都應該有標準答案。另一方麵,與哲學教材和哲學教師不能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哲學與其他學科的區別有關。其他學科,特別是理工科,很多理論是可以證實的,是有確切答案的。但是,哲學研究的對象是形而上的非感性存在,是無法用感性的方式證實的,其結論主要來自邏輯推理。缺乏實證的邏輯推理始終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哲學是一門難以存在標準答案的學科,甚至可以說,哲學問題最終是不可知的。正如馮友蘭所言:“哲學、特別是形而上學是一門這樣的知識,在其發展中最終成為‘不知之知’”。[2]而我們的哲學教材,到處充斥著標準答案。既然哲學已經有了標準答案,還有什獨立思考的必要?

    1.3教學環節缺乏科學的設計

    哲學教學狀況的不理想,固然與教師生自身有關,但更為根本的原因是教學環節的設計不科學。不科學的突出表現是它無法很好地促進教師積極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無法很好地促進學生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習慣的培養。從教師方麵說,目前的教學環節根本形不成教師展開教學競爭的局麵,從而對教師構不成足夠的壓力。在缺乏足夠壓力的情況下,讓教師自覺地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多半是空想,人都有惰性的一麵,教師也不例外。從學生方麵說,目前的教學環節,從教材到講授,從講授到考試,都存在標準答案。既然各個環節都存在標準答案,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獨立思考的習慣?

    2.關於高校哲學教學改革的設想

    從哲學教學存在的上述問題看,在哲學教學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教學環節的設計問題。因此,對哲學教學環節予以重新設計和改革,是改變目前哲學教學不良狀況的根本出路。在此,筆者對哲學教學改革提出如下設想:

    2.1變必修為選修

    當前,哲學是所有本科生的必修學科。將哲學作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學科是不合適的。其一,哲學不是基礎學科。在很多人心目中,哲學之所以被規定為必修科目,其原因是哲學屬於基礎學科,所有本科生都應該學習。所謂基礎學科,就是離開這些學科,其他的相關學科無以進行。比如,離開數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無以進行,因此數學就是相對於物理學、化學等學科的基礎學科。哲學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係如何呢?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哲學不能代替具體科學,離不開具體科學,隻能從具體科學中總結、概括出一般結論和原則。哲學與其他具體科學的這一關係表明,哲學不是其他學科的基礎,相反其他學科是哲學的基礎。換言之,哲學離不開其他學科,而其他學科可以離開哲學。因此,在高校,除了攻讀哲學專業的學生外,沒有必要將哲學作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學科。其二,將哲學規定為非哲學專業的本科生的必修學科與哲學的性質是相矛盾的。哲學,自古希臘以來,就被認為是一門有閑者的學問,人們學習和鑽研它,不是出自實用的目的,而是出自純粹的愛好和興趣。換言之,人們學習和鑽研哲學,完全出自個人的自由選擇。如果將哲學規定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學科,那勢必逼迫一些對哲學不感興趣的學生學習哲學,這與哲學應完全出自個人的自由選擇是相矛盾的。因此,無論從哲學相對於其他學科的地位看,還是從學習哲學應完全出自學習者的個人選擇看,除了攻讀哲學專業的本科生外,不應將哲學作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學科,而應作為選修學科。

    2.2變先選再聽為先聽再選

    目前高校開設的選修課,表麵上學生擁有選擇權,實際上缺乏選擇的主動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在選擇課程的時候,缺乏試聽的機會和條件。在沒有試聽的情況下,一方麵,學生不能真正做出對一門課程究竟有無興趣的判斷。因為學生對一門課程是否有興趣,不是事先就能完全判定的,興趣往往是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培養和確定的。常常出現的情況是,一個學生自以為對某一課程不感興趣,但待真正聽講之後,卻會發生興趣。相反,一個學生自以為對某一課程感興趣,但當真正聽講之後,就不再感興趣。另一方麵,在沒有試聽的情況下,學生無法很好地了解教師的授課水平和授課風格。學生固然可以根據往屆學生的反映、教學評分、授課教師的職稱等選擇老師,但這些都沒有必然性,因為一個學生喜歡聽哪個老師的課,是極具個性化的,一個學生喜歡的授課風格,另一個學生未必喜歡。因此,對高校開設的選修課,有必要變先選再聽為先聽再選。變先選再聽為先聽再選的意義在於:一方麵可以減少學生選修某一課程的盲目性,另一方麵,可以對教師構成真正的壓力。在先聽再選的情況下,授課教師麵臨的壓力不言而喻。在這樣的壓力下,授課教師要免於沒有學生選聽或者選聽學生太少的尷尬,就必須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如果哲學課能夠變成選修課,也應該實行先聽再選的製度。如果時間安排上不允許,可以對教師的先期教學進行錄像,然後讓學生通過觀看教學錄像(也可以上傳到網絡,通過網絡觀看),來決定自己選擇哪些選修課,決定自己選擇哪位老師主講的選修課。

    2.3變集中開課為分散開課

    如果將哲學設置為選修科目,很多人會擔心,選修哲學的學生太少怎辦?解決的辦法就是變集中開課為分散開課。當前,哲學課基本上都是集中開課,即在學生入學後的某一、二學期,讓所有的學生都修哲學課。學生對一門學科是否感興趣不是固定不變的,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假如將哲學課變為選修課,在集中開課的情況下,一些當時對哲學不感興趣,後來又對哲學發生興趣的學生,就失去了學習哲學的機會。如果是分散開課,即整個大學期間,學生都有機會選修哲學的話,那先前對哲學不感興趣後來對哲學發生興趣的學生就仍然有學習哲學的機會。這樣,既可以尊重學生選修哲學的自主權,又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哲學課的受眾麵,可謂以時間換數量。因此,變集中開課為分散開課,可以最大限度地解決選修哲學的學生可能太少,以致大學生普遍缺乏哲學教育的情況。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管理觀察(2014年16期)》,方便以後閱讀管理觀察(2014年16期)正文 關於高校哲學教學改革的設想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管理觀察(2014年16期)正文 關於高校哲學教學改革的設想並對管理觀察(2014年16期)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