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曲藝表演1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胡元斌 本章:第三章曲藝表演1

    第三章曲藝表演1

    曲藝主要藝術手段是“口語說唱”,所以曲藝的藝術形式相對比較簡單,在舞台表演上體現“一人多角”、“跳出跳入”和“一人一台大戲”等特點。

    曲藝基礎知識

    曲藝的基本概況

    曲藝是中華民族各種“說唱藝術”的統稱,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的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民間的各族曲藝曲種約有400個左右。

    曲藝作為說唱藝術,雖曆史悠久,卻一直沒有獨立的藝術地位,在中華藝術發展史上,說唱藝術曾歸於“宋代百戲”中,在瓦舍、勾欄表演。

    到了近代,則歸於“什樣雜耍”中,大多在諸如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徐家匯、天津的“三不管”、開封的相國寺等民間娛樂場地進行表演。新中國成立後,給已經發展成熟的眾多說唱藝術一個統一而穩定的名稱,統稱為“曲藝”,並進入劇場進行表演。

    曲藝的類別和曲種

    全國曲藝種類繁多,有說的,有韻誦的,有坐唱的,有立唱的,有半說半唱的,還有連唱帶舞的,各不相同。根據腳本特點、演出形式和音樂曲式,大體上可以歸納成評書、相聲、快板、鼓曲、說唱大書等五大類。

    (1)評書類

    評書特點是隻說不唱,由一個演員講故事。“評”是用評語評論的意思。

    著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連闊如說書時語重聲宏,說表做工自成風格,在評書方麵見識獨到,勝人一籌。他擅長的書目有《東漢演義》、《三國演義》等。他生前經常在廣播電台播講,譽滿京都,曾有”千家萬戶聽評書,淨街淨巷連闊如”的讚語。

    (2)相聲類

    相聲是從民間說笑話發展成的,具有輕鬆、活潑、滑稽、風趣的特點,又能通過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表演,增長群眾的知識,滿足群眾文化娛樂的要求。

    最常見的形式是一個人說的單口和兩人說的對口,三人以上的群口,南方的獨角戲、四川的相書都屬於這一類。

    (3)快板類

    快板包括快板書、對口快板、山東快書、天津快板、竹板書等曲種。由一兩個演員韻誦,演出時用竹板、節子板、銅板擊打伴奏。快板原是單純敘事的,幹板垛字,節奏較快。增添了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後,發展成快板書。山東快書則是從竹快板書演變成的,主要說武鬆的故事。

    (4)鼓曲類

    ①彈詞

    彈詞盛行於我國南方,一般是由兩個人彈唱,一人彈三弦,一人彈琵琶,有說有唱,稱為雙擋。也有一個人自彈自唱的。

    蘇州彈詞和揚州彈詞,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講究“說學彈唱”。開書前所唱的”書帽兒”叫”開篇”。蘇州彈詞在創腔上流派紛呈,各有特色。當前主要的流派有蔣月泉的蔣調、朱雪琴的琴調、徐麗仙的麗調、侯莉君的候調、楊振雄的楊調等。

    ②大鼓

    大鼓流行於華北、東北等地區。一般用三弦伴奏,演員打鼓演唱。也有的不用樂器伴奏,隻打鼓演唱。它是黃河流域的產物,盛行於清末,是從民歌小調發展變化來的。

    北方大鼓最早的一種是犁鏵大鼓,它的曲調唱腔是從魯北農村中一種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民歌發展成的,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淳樸健康的鄉土氣息。

    ③漁鼓和道情

    漁鼓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共同特點是以唱為主,以說為輔,有的隻唱不說。表演時,用右手手指敲擊漁鼓。漁鼓是用8節竹筒,在頂端蒙上羊皮或豬皮製成的。

    傳統節目中有很大一部分宣揚道教的出世思想,所以又名“唱道情的”。湖南、湖北、廣西、江西、四川等地區都有這個曲種。獨唱的較多,也有對唱的。流行在華北地區的河南墜子也是由“道情”與河南民歌融合後,添上墜琴伴奏而發展起來的。

    ④牌子曲

    凡采集民歌小調或其他曲牌連綴起來演唱的,都屬於牌子曲。這種曲體都是前邊有曲頭,後邊有曲尾,中間加上許多曲牌,創作時按曲牌規格填詞。

    牌子曲在京、津兩地也有叫單弦的。河南的大調曲子,甘肅的蘭州鼓子,青海的賦子腔,山東的八角鼓,以及四川清音、上海說唱等,都屬於這一類。這類曲種音樂性較強,長於抒情和敘事。

    ⑤琴書

    琴書由於主要伴奏樂器是揚琴而得名。揚琴是波斯樂器,流入我國有400多年的曆史,可以說琴書是一種“洋為中用”的形式。

    琴書一般是兩個人演唱,演唱兼伴奏,一人打揚琴,一人拉墜琴。也有加上古箏或配上軟弓子小胡琴的,還有以三弦代替古箏的。山東琴書、徐州琴書大體相同。常德絲弦、四川揚琴、北京琴書等也屬此類。

    ⑥雜曲

    雜曲是從民間小調、勞動號子等發展起來的各種小調小曲。如天津時調、湖北小曲、關中曲子、四川盤子、工鼓鑼、大廣弦等,品種很多。

    最近幾年,各地在音樂演唱上都進行了創作和加工,曲調優美動聽。有些地區曾把某些小曲引入音樂範疇。

    ⑦走唱

    邊舞邊唱,音樂性和動作性都較強。如二人轉由一男一女扮作一旦一醜,雖然化妝,卻仍以演唱者的身份敘述故事,摹擬角色。演唱時,一人耍扇子,一人耍手絹,邊耍邊舞邊唱。

    二人轉最初是農民的”莊稼耍”,包頭的擦粉戴花,穿花衣服拿扇子、手絹兒;扮醜的手持霸王鞭,邊扭邊唱。此類形式還有”單出頭”、”拉場戲”等。湖北的三棒鼓,也屬於這一類。

    (5)說唱書類

    大書就是中、長篇書。表演時連說帶唱,說說唱唱。這類曲種,如北方的西河大鼓、南方的評彈很受農民歡迎。從題材上看,北方說唱大書基本都是傳統書,如《呼家將》、《薛家將》等。

    南方說唱大書卻創作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書目,成績很大。像評彈《真情假意》,通過姐妹倆對愛情的不同態度,歌頌了妹妹崇高美好的心靈,揭露了姐姐醜惡可鄙的靈魂,對青年人應如何對待戀愛、婚姻、生活等問題,是很有啟發和教育意義的。

    曲藝的三個要素

    (1)通俗的說唱文學

    曲藝是以敘事為主,代言為輔的一種通俗的說唱文學。從體裁上看,分為散文、韻文、韻散相間三類。評書、相聲屬於散文類。山東快書、快板書屬於韻文類的韻誦體,即有節奏的朗誦表演。各種大鼓、琴書、雜曲屬於韻文類的演唱體,音樂性較強。彈詞及紮根農村的鼓曲屬於韻散相間類。

    從曲本的篇幅上看,它可分為短、中、長三種。短篇俗稱短段,有頭有尾,用一兩百句唱詞獨自成章,說明一個主題。當前廣大城鄉流行的曲種,絕大多數是短篇曲目。

    中篇介於長、短篇之間,一般由8段至10多段短篇組成,多在農村、廠礦演唱,俗稱“八大棍兒”。

    長篇人物眾多,情節曲折,每天說唱一段時間,一部書能說兩三個月。長篇一般都在農村演唱。傳統書目有《嶽飛傳》、《楊家將》,《包公案》等,俗稱“蔓子活”。

    說唱文學的語言應該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繪聲繪色、通俗易懂,既有文采又容易上口。需要簡略的地方一筆帶過,需要渲染的地方描述細膩。為了悅耳動聽,遣詞造句有時得音韻鏗鏘,聲調悠揚,講究一定的音樂性。

    為了和聽眾交流感情,有時得跳出故事情節以外,以第三者的身份進行講解、剖析,直接引起觀眾的共鳴。每段書詞和曲詞的基本結構,就是敘事與代言的結合。

    (2)地方風味的民間音樂

    曲藝音樂中不同的曲調和唱腔,都是以當地方言、方音為基礎,不斷豐富發展成的。韻誦調來自對話,抒情調來自民歌。音調充滿鄉土氣息,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這種特色人們習慣地稱它“味兒”。

    味兒就是各個曲種獨有的地方風味。如河北的西河調粗獷開朗,江蘇的彈詞柔美纏綿,東北的二人轉剛毅挺拔等,各有其獨特的風味兒。曲藝音樂大都是按字行腔,音樂服從語言,節奏與語言內容緊密結合。曲藝音樂共有3種曲式:

    ①主曲體

    全篇唱詞隻用一種曲調。由於內容和字音的變化,使基本曲調在旋律、節奏、速度、感情上必然發生變化。唐代的變文、元明的陶真、明清以來的彈詞、子弟書、現在流行的道情、北京琴書、樂亭大鼓等都是主曲體。

    ②聯曲體

    全篇唱詞由主要曲調和其他各種曲牌聯接一起並列演唱。像宋、金、元的諸宮調、明清小曲、現在流行的單弦、四川清音、河南鼓子曲等都是聯曲體。

    ③主嵌體

    全篇唱詞采用一個基本曲調,中間又嵌入一些其他附屬曲調。目前不少主曲體的曲種為提高它的音樂性,都逐漸演變成主嵌體了。現在流行的河南墜子、山東琴書、梅花大鼓等都是主嵌體。這種曲藝音樂的組成形式是比較成熟的。

    (3)獨特的表演藝術

    曲藝的表演,不存在進入角色的問題。演員表演時既是故事的敘述人,又是角色的代言人,出出進進,靈活多變,和觀眾交流感情,不受拘束。請看評話《市長訪賢》片斷:

    (敘述)陳老總要訪問哪一個?化學專家齊仰之。

    “砰砰”敲了兩下門,咋嗄!門開了。燈光之下,齊仰之把門外的這個人一望:咦,我當是哪一個?原來是共產黨當兵的。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

    我最好三言兩語打發你走路!(敘述)門外的陳毅同誌把齊仰之一望:(摹擬陳觀察齊)嗯!是怪哩。

    (敘述)陳毅同誌先開口了:“請問,這是齊仰之先生的府上嗎?”

    (敘述、評論)齊仰之應該回答“是的”……可是他“……我們素不相識,恕不接待!”

    這一段書表演時頂多隻用兩分鍾,可演員卻進進出出7次,這充分說明曲藝表演的特點是“說法中的現身”。二人轉演員常說的“千軍萬馬,就是咱倆”,就是這個意思。

    過去曲藝演員習慣說一段《西江月》開場白:

    世上生意最多,唯獨說書難習。

    緊鼓慢板非容易,千言萬語須記。

    一要聲音嘹亮,二要頓、促、遲、急。

    裝文裝武我自己,好像一台大戲。

    最後兩句,形象地講出了曲藝表演藝術的特點。

    曲藝的曆史發展

    曲藝發展的曆史源遠流長。早在古代,我國民間的說故事、講笑話,宮廷中的彈唱歌舞、滑稽表演,都含有曲藝的藝術因素。

    到了唐代,講說市人小說和向俗眾宣講佛經故事的俗講的出現,大曲和民間曲調的流行,使說話技藝、歌唱技藝興盛起來,自此,曲藝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開始形成。

    到了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說唱表演有了專門的場所,也有了職業藝人、說話技藝、鼓子詞、諸宮調、唱賺等演唱形式極其昌盛,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耐得翁的《都城紀勝》都對此做了詳細記載。

    明清兩代及至民國初年,伴隨資本主義經濟萌芽,城市數量猛增,大大促進了說唱藝術的發展,即一方麵是城市周邊地帶賦有濃鬱地方色彩的民間說唱紛紛流向城市,它們在演出實踐中日臻成熟,如道情、蓮花落、鳳陽花鼓、霸王鞭等。

    一方麵一些老曲種在流傳過程中,結合各地地域和方言的特點發生著變化,如散韻相間的元、明詞話逐漸演變為南方的彈詞和北方的鼓詞。這一時期新的曲藝品種,新的曲目不斷湧現,不少曲種已是名家輩出流派紛呈。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曲藝品種,大多為清代至民初曲種的流傳。

    曲藝的傳承發展

    從1976年10月至20世紀末的30年間,是我國真正走向繁榮富強,曲藝藝術開始全麵發展的曆史時期。同整個國家撥亂反正並改革開放而出現了空前的大變革與大發展一樣,曲藝在這30多年間,也經曆了全麵的複蘇與空前的繁榮,但同時又麵臨著種種的挑戰。

    具有諷刺傳統的相聲藝術,在這個曆史關頭表現得尤為突出。常寶華、常貴田創作和表演的《帽子工廠》,侯寶林、方成創作的《沒有開完的會》,馬季、錫鈞創作的《舞台風雷》,薑昆、李文華創作並表演的《如此照相》,楊振華、金炳昶、陳紀業創作的《假大空》等節目,應曆史之契機,抒人民之心聲,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曲藝在這一時期的藝術複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國家的中心工作明確轉向經濟建設之後,曲藝藝術的複蘇也轉向了較為理性的階段。

    遼寧鞍山市曲藝團的劉蘭芳與丈夫王印權合作重編,由劉蘭芳說演的傳統評書《嶽飛傳》,經鞍山人民廣播電台錄播,在東北地區引起極大反響。接著,全國先後有66家電台相繼播出了這部評書。一時間,在不少地方出現了電台播出《嶽飛傳》時街巷人稀的盛況。

    隨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整個國家中心工作向經濟建設的轉移和改革開放政策的逐步落實,曲藝的創作和演出進一步繁榮,藝術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走上了正軌,書刊出版空前活躍,藝術交流日益擴大。曲藝事業由此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相聲的發展在新時期尤其引人注目。

    新時期絕大多數的曲藝品種,創作演出比較平穩,各自沿著自身的規律比較穩健地發展著。傳統曲目的恢複上演空前普遍,一些流傳了千百年的傳統節目,在這一時期幾乎都被搬演。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表演興趣觀摩(精裝)》,方便以後閱讀表演興趣觀摩(精裝)第三章曲藝表演1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表演興趣觀摩(精裝)第三章曲藝表演1並對表演興趣觀摩(精裝)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