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藝術設計的原則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唐濟川 本章:正文 第二節 藝術設計的原則

    設計師在設計創造活動中,既要選擇恰當、適合的設計方法,又要遵循設計創作的基本原則,唯此才能設計出既適用、經濟,又美觀宜人的設計作品。

    一、設計原則的涵義

    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都有與其相對應的行為原則,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社會活動也不例外,也擁有自己的設計原則。所謂設計原則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所遵循的客觀因素和普遍規律。設計原則是設計實踐活動的理論總結,並指導設計實踐活動日趨合理完善。

    自古至今,藝術設計界對其行為準則的探索與總結從未停止過。我國最早的工藝美術著作《考工記》中說道:“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就是對器物製作原則的論述。西方的蘇格拉底認為美是合目的性的。他說,就矛和盾而言,在進攻的時候,矛是美的。防禦的時候,盾是美的。如果反過來,再好的矛,再好的盾,也是醜的。這是說設計要遵循“功能性”原則。中世紀對教堂設計的要求是體現出神學的原則,托馬斯阿奎那提出了教堂建築“美的三要素:完整、和諧與鮮明”。而這顯然是在強調設計的“藝術性”原則。

    與傳統繪畫藝術、手工藝術相比,現代藝術設計擁有更多的受眾麵,從而也有更嚴格的係統理論要求。眾所周知,現代設計的發展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使得設計原則的劃定更加複雜,已不再局限於藝術原則和功能原則的簡單劃分上。每一藝術設計領域、每一國家、每一時代,甚至某個設計公司都在普遍的設計原則基礎上製定了更加詳細、獨立的設計原則。德國的包豪斯作為培養設計人才的搖籃,采用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學,以實踐“包豪斯宣言”中所提出的設計原則:即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設計的目的是人而非產品,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這三點為現代設計原則的製定提供了指導與借鑒。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麥德華·考夫曼·瓊尼提出了現代設計的十二條原則。日本的索尼公司為在國際商業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也在產品的開發和設計中製定了八項原則,以及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擬定了自己的廣告設計五項基本準則。作為世界家具設計的典範,北歐的家具設計始終遵循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原料代用、可回收和安全舒適等獨立的設計原則。20世紀50年代,為適應當時工農業生產發展和國民生活的實際需求,我國提出了“實用、經濟、美觀”的工藝美術設計原則,它體現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總體水平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現實要求。上述設計原則都為當時、當地的藝術設計確立了明確方向。

    設計原則是設計行為的導向,有了正確的設計原則,才能賦予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設計產品以特定涵義。當今社會,藝術設計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普遍受到重視和喜愛,它直接關係到人們的物質與審美多方麵的需求。新穎恰當的藝術設計能為人們創造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享受,提升和改善生活方式,引導消費潮流。而不良的設計則會給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與社會產生危害,造成物質資源的浪費,並汙染人們的心靈世界和生存環境。要使藝術設計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我們必須審時度勢,在繼承借鑒以往設計原則的基礎上,緊緊圍繞現代設計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人為和環境等方麵的因素,提出並製定適應現代人的、全新的設計原則,以應飛速發展的經濟形勢,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求。

    目前設計界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現代設計的原則主要有功能性原則、經濟性原則、科技性原則、信息性原則、藝術性原則、生態性原則、創新性原則等。

    二、現代設計的原則

    現代設計的原則是現代設計師在從事設計的活動中所共同遵循的行為準則,體現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精神的風貌。現代設計主要有七項原則:

    1.功能性原則

    所謂功能性原則是指在產品設計時,應考慮到產品所具有的目的和效用。功能性原則是現代設計的首要原則。

    早在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將“適用、堅固、美觀”規定為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而“適用”就是強調建築的功能性。《道德經》曰:“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在這老子從有無生成的關係,來認識器物的功能價值,就“車”、“器”、“室”而言,“用”是根本所在。墨子也有類似的觀點:“食必常飽,然後求美;衣必常暖,然後求麗;居必常安,然後求樂。”以上觀點都在把“實用性”置於各類造物活動首位,可見,古人對功用是十分重視的。

    19世紀70年代,美國芝加哥學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服從功能”的口號,後來成了功能主義設計的至理名言。隨後的半個多世紀中,設計的功能性原則被包豪斯及其後繼者所發揚,並形成一股強大的設計思潮,在現代設計中被廣泛的推行。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築》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而米斯·凡德羅在其出版的《關於建築與形式的箴言》一書中斷言:“我們不考慮形式問題,隻管建築。形式決不是我們工作的目的,它隻是結果……好的功能就是美的形式。”他的觀點雖有些偏頗,但對功能的強調仍是值得肯定的。當然,這種以功能決定一切的功能主義思潮與我們所說的現代設計中的功能性原則並不是一回事,功能主義過分誇大功能,忽視設計的其他要素,這是不可取的。

    如果說功能主義是一種極端的話,那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當形式被過分強調而忽略了功能,體現不出其實用價值時,那它便倒向了藝術品的行列,成為設計的遺憾。例如1980年成立的意大利孟菲斯集團,其設計品在造型上大都求新求奇,色彩豔麗,主要強調物品的裝飾性和藝術性,雖給當時理性主義至上的現代設計界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但孟菲斯集團的設計過於注重形式,忽視了產品的功能性原則,因而其設計的椅子幾乎不能坐,書架也沒有放置書籍的空間,純粹是為了裝飾而設計。這種背離功能性原則的設計,難以有真正意義上的美。現代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人類生活變得更美好,而那些無法居住的房屋,難以進入的園林,經不起坐的椅子,好看不能穿的服裝,無疑會遭到人們的唾棄。由於設計都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因而功能性原則在設計中通常被放在第一位,成為設計的首要原則。一台機器,一座工廠,一套家具,一件服裝,一座房子,對其價值的判斷,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備良好的使用價值,是否有符合生產或生活的需要;在此前提下再看它是否具有審美意義。現代優秀設計品必定是功能與形式、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完美結合體。任何一件設計品若隻有審美價值而無使用價值,其美便如空中樓閣,會轉瞬即逝;反過來,隻有使用價值而無審美價值,其使用價值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價值。工業革命之初,現代設計的先驅們麵對當時設計落後、產品醜陋而發動了工藝美術運動,其目的便是為了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統一,即功能與形式的統一。

    現代設計的功能性原則有其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物理功能、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

    第一,物理功能。是指設計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穩定性等。人們在購買如電視機、電冰箱、空調、電動自行車等電器時,會首先考慮該產品對人體是否安全,往往會選擇對人體輻射小,安全係數高的產品。對於室內居住環境的選擇,人們首先考慮的也是安全問題,建築的構造是否合理安全,裝修的材料是否對人體有害等。從原始人使用石器做成武器來防止野獸侵襲,到現代的武器設計,可以看出安全感是人的精神渴望。任何一種設計如果缺乏安全性、可靠性,就會引起人們的憂慮,從而使物品的應用性受到了社會消費心理的抵製。物理功能還體現在設計品本身的耐久性。在使用的過程中,質量是體現設計品性能與穩定性的一個重要標誌。經久耐用、品質良好的設計品,無論對消費者還是生產者來說都是一種幸福。

    此外,物品的認知性也是物理功能的一方麵,即設計師的設計是否容易被人們認知,是否能夠傳達準確的信息,是否便於使用,是否簡單方便。越是操作簡單的物品,其適用性也越強。目前,一些國內廠家喜歡用外文注解說明,以示產品的國際化,卻給許多國內民眾帶來認知的不便,反而損害了自身的利益。

    第二,生理功能。主要指設計品使用的方便性、舒適性、宜人性等。從克特島克諾索斯王宮,到法國凡爾賽宮再到中國故宮太和殿,其殿中帝王禦座的設計,寬大華麗,體現了皇權的威嚴,但也增加了其背部肌肉的緊張度。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生活物品的舒適性、宜人性要求越來越高。為此,設計師在設計時,要周密考慮設計品與人的生理需求的關係,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性化設計理念,創造舒適宜人的產品。以計算機的設計為例,產品的操作界麵是否符合人使用的習慣,計算機的鍵盤是否會使人的手指感到疲勞,計算機顯示器的角度是否符合人的視覺習慣等等,這些問題,設計師都要充分考慮到。設計師要善於發現產品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了解用戶新的需求點,運用設計手段和人機工程學的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從而實現產品的方便性與舒適性,體現出產品對用戶的人性化關懷。如20世紀50年代由芬蘭設計師貝克斯卓姆設計的“O”係列剪刀,不僅降低了製作成本,解決了手握剪刀時的舒適度,更因其流暢的線條、靈巧的尺寸而備受消費者鍾愛。這種既兼顧造型又注重人的情感變化的設計,充分體現了設計師對人性的關注。米蘭公司推出的一款“休閑椅”,以其很好的舒適度而獲得市場的積極反應,設計者查爾斯·伊姆斯的這把椅子被稱為“給現代座椅以真正的舒適感的設計”,人坐在“休閑椅”會有安然入睡的舒適感。小沙寧的椅子設計也很有特點。他把人體工程學運用於設計中,椅子的形體尺度都與人體各部位諸如背、臀、腰、腿等相符合,坐起來非常舒適,深受消費者喜愛。

    第三,心理功能。指設計的造型、色彩、肌理和裝飾等要素給人的心理感受。設計能通過它的外在形式喚起人們的審美感受,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需要,這種審美功能是在物質功能的基礎上產生的精神功能,也可稱之為心理功能。例如在室內設計中,大膽采用水泥表麵、木材質地、人造石、馬賽克等飾麵,加以細致打磨,著意凸顯材料本身的肌理效果,這種追求自然造型和肌理的設計,往往會帶給人以全新的自然美感,並帶來心理的滿足。

    2.經濟性原則

    所謂經濟性原則就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經濟核算問題,包括原材料費用、生產成本、產品價格,以及對消費者支付能力的預測等,在現有條件下,力求以最小成本獲得最適用、優質、美觀的設計。

    經濟性原則在人類設計史上有著漫長的發展史。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在其提出的建築設計三位一體原則中的“堅固耐久”,實際上就是一條經濟性原則。建造成本相同的建築,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的建築,自然會使資源得到更長久使用。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理論家阿爾伯蒂曾在他的《論建築》中說:“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建築師都應當把實用和節儉放到第一位的位置。”包豪斯創始人格羅佩斯在《包豪斯產品的原則》中明確指出:“產品應該是耐用的,便宜的。”1950年美國學者麥德華·考夫曼·瓊尼所概括的現代設計“12條定義”中的最後一條,就是提醒設計師在追求豪華情調的同時,必須顧及消費者節製的欲求及價格問題。設計的經濟合理性是設計應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是設計所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它要求設計師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現狀和人民生活的實際狀況等要素,按照“適用、經濟、安全、美觀”原則確定設計的合理投入,力求在設計中做到以最小的資金投入去獲得最大的使用效益。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價格問題通常會起到決定因素,設計的造價往往決定該設計是否能夠實施,這在建築設計、城市規劃設計、室內外設計、展示設計、產品設計,甚至視覺傳達設計和服裝設計中都有明顯體現。尤其是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由於工程一般較大,資金涉及麵較多,因而更存在設計造價是否合理問題。如澳大利亞的悉尼歌劇院,由於其設計者伍重在設計時並未認真考慮核算其造價問題,致使在施工過程中造價高出原計劃的幾倍,建設工期一拖再拖。

    設計與商品生產總是聯係在一起的,現代藝術設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結晶。設計師如果缺乏市場經濟意識,其設計也就難經市場大潮的檢驗。例如,產品包裝設計是依據產品成本的經濟核算、商品的特性、市場銷售狀況等幾方麵來決定的,不是任何商品包裝都可按高檔標準來設計。廣州曾有一個產品包裝設計單位在紙盒包裝設計時采用了七套色和燙金、燙銀(電化鋁)、硬壓浮雕等多種工藝,其設計可謂高檔時尚,成本為每個18元人民幣,而包裝盒中所放置的商品也不過才一二十元。這類產品包裝,即便能出口外銷,也違背了藝術設計的經濟原則。通常情況下,一般生活用品如其包裝費用超過了產品成本一倍以上就會造成其市場價格的倍增。當商品的價格與使用價值嚴重不符時,即便消費者能承受得起這樣的消費,也不願意去購買這樣的商品。因此,設計師有無市場意識,是否遵循經濟規律,是決定其設計能否取得成功,其產品能否占有市場的關鍵因素。

    設計對象的差異性使得現代設計與傳統手工業設計有所不同。傳統手工藝產品隻供少數人使用,其造型奇特,裝飾精美,價格昂貴,也是少數權貴之需求所在。而現代設計則是與大工業機器生產相聯係的,是工業化的產物。大工業的批量化生產決定了現代設計在本質上是為大多數人服務的,這也就決定了現代設計應重點關注社會中大多數人的生活需求,以及經濟狀況等。像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的成功,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很好的把握了大眾化的經濟性原則。

    在現代設計中,要把握經濟性原則,還必須考慮原材料、運輸、貯藏、推銷等生產成本。這就要求設計師必須了解生產、消費和市場方麵的知識。

    首先,設計與生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設計是生產的組成部分。設計師設計新產品,必須先經過調查測試、藝術想象、經濟核算、設計草圖、製作試驗、市場試銷等環節。然後才進入批量生產。設計活動作為生產係統的一部分,設計師還要向生產人員學習,如果隻知道埋頭設計,不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不考慮經濟問題,其設計也不過是紙上談兵,不具有實用價值。

    其次,消費和市場的需求也是設計師在設計時所要考慮的。消費是設計品價值得以實現的重要環節,設計的優劣好壞最終是通過市場消費來檢驗的。好的設計必須適應消費,好的設計也能刺激和促進消費。消費是一切設計的動力與歸宿。全球有幾十億消費者,不但消費著產品設計,同時還消費著包裝設計、展示設計、廣告設計等。現代設計要求設計師應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社會生產力和消費水平,認真研究不同國家、地區的經濟發展趨勢與消費趨勢,製定出切合實際的產品市場策略,如產品的包裝設計、廣告設計,產品的價位、產品的目標群體等,從而為產品的市場銷售鋪平道路。在一定意義上,市場和消費的需求成為量設計成功與否的重要尺度。當可口可樂在剛進入非洲市場時,設計師們通過市場調查了解到非洲居民普遍重視著裝,而對外來飲食興趣不大。針對當地這一特殊的消費狀況,公司的設計師製定了全新的、符合當地實際的產品市場策略,把可口可樂產品及標誌印在當地土著居民的衣服上,采用贈送或便宜銷售給消費者,正是通過這種獨特的廣告宣傳方式,可口可樂逐漸地被當地居民認可並接受。

    經濟性原則是設計中具有普遍意義的一個原則,設計師在設計時,要把握好設計的經濟性原則,加強對設計過程如目標設定、市場調研、成本分析、市場營銷的重視。隻有把握好經濟性原則,才能在激烈的設計競爭和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3.科技性原則

    所謂科技性原則是指設計師在設計時要考慮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所起的作用,因材施技,要考慮新科技成果和新加工工藝的運用,以利於優質高效地批量生產,使設計品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古往今來,設計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是分不開的。早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就懂得了運用先進的材料和高超的技術進行設計。當時的建築藝術如同其手工藝品一樣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羅馬人在建築過程中對混泥土的使用,使建築又進一步。當時的混泥土為黏土、粗沙、石灰、水以及碎石的混合物,它能在潮濕的狀態下,在木製模型或模殼內成型,待幹後凝固成塊狀。混泥土雖逐漸取代了木柱和橫梁,但它也存有不足,容易受潮氣的侵蝕而剝落。為此,羅馬人又發展了建築表麵的裝飾技術,如用彩色的碎石在牆麵上進行不規則的拚貼,采用鋪設規則的石塊、麵磚和敷貼大理石薄片等方式進行裝飾,來彌補混泥土技術的不足。至今我們都為古羅馬建築的高超技術與完美的藝術形式所震撼,古羅馬建築不愧為科學技術與藝術設計完美結合的典範。

    19世紀以後,藝術設計與科學技術的聯係更為緊密與完善。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的發展更印證了馬克思“科學是一種在曆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和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斷的正確性。現代科技的進步給藝術設計帶來了相應的變化,設計師能夠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如電腦、激光、電子儀器等從事創作活動,從而使人們的視覺、聽覺、官能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展。

    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曆程表明,15世紀之前的歐洲人還都是以手來抄寫書籍,手抄本明顯阻礙了文化的普及和設計的發展。對當時的人們而言,信息的複製無疑是一個沉重的負擔。1450年,古登堡第一次實現了鉛字的活字澆鑄,並用葡萄壓榨機改造成了第一台印刷機。作為一種複製加工手段,印刷術的發明,開辟了視覺傳達設計史的新時代。到1839年蓋達爾發明了攝影術,照片印刷使視覺表現迅速擴大。而隨著攝影術的迅速發展,多彩多姿的生動照片取代了平麵設計中繪畫插圖的主導地位,被廣泛地應用在印刷廣告、燈箱廣告等媒體上,攝影與平麵廣告設計的結合,為廣告開辟了一種新的視覺表現形式。由於攝影不拘於時空的限製,更能充分地表達廣告內容,創造出一種真實、新鮮、奇特的效果,從而使廣告更富於表現力。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在攝影的基礎上發明了電影,電影的出現隨後又帶來另一種傳達媒體——由英國人貝爾德於20世紀20年發明了超時代的電視,這種通過新的媒介傳送圖像信息的方式,極大地推動了廣告業的發展。特別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計算機技術被廣泛地應用於視覺傳達設計,各種平麵設計的計算機軟件相繼問世,為視覺傳達設計帶來了更廣闊的製作空間。電腦三維立體設計、四維廣告設計與製作技術,創造出異彩紛呈綺麗動人的景觀,使廣告成為聲光畫的綜合藝術。此外,計算機還為視覺傳達設計帶來了新的造型語言及表達方式,也拓展了設計師的設計思路。計算機技術不但促成了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更重要的是,它搭建起了視覺傳達設計傳統與未來間的橋梁,它既融入了傳統的設計方式,又包含了電子世界的獨特語言,從而把視覺傳達設計推向了更加廣闊的新領域。

    科技原則體現在大量的新材料的出現與運用上,主要有鋼鐵、輕金屬、塑料、複合材料等。新材料被廣泛地運用於各個設計領域中。如1889年艾菲爾鐵塔的設計,表明鐵材料已由傳統的輔助材料變成了造型主角,它打破了傳統石木建築材料的限製和構造方式,體現了現代建築科技化趨勢。同時,鋼筋混泥土的發明使高層建築成為可能,19世紀末美國芝加哥學派的建築師們,利用1871年芝加哥城大火所提供的重建良機,充分利用當時新興的建築材料和施工技術,設計了一批10層上下的高層建築。隨後,高層建築成為新材料、新能源和新技術相結合的完美體現者,也如同芝麻開花不斷創新高。到20世紀中期出現了40層以上的大廈,進入21世紀後,百層上下,高度突破500米的“摩天大樓”也屢見不鮮,而設計高度為828米的迪拜塔也已建成。現代工業設計領域,椅子的設計也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而不斷花樣翻新:從實木椅到鋼管椅,從複合材料的到塑料材料的;有簡潔實用的,也有精巧美觀的,還有時髦波普的;有可折疊的,有充氣型的,也有布袋式的。再如喝水的杯子,原來其用途就是盛水、飲水,隨著科技的發展,杯子設計注入高科技的含量,出現了磁力杯。磁性杯已從單純的盛水、飲水轉化為具有水質處理功能的器具,適應了人們保健、強身、祛病的需要。

    新科技還帶來了大量的新能源,主要包括煤、電力、石油等。其中,電力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能源。1831年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並發明了第一台發電機,電力逐漸被廣泛應用,隨之有了電燈、電報、電話的發明,以及後來不計其數的電器、電動生產工具、電動交通工具的發明設計。

    此外,科學技術還為設計創作帶來很多靈感與啟發。許多設計家從科學技術中汲取了大量養料,從科學技術中尋求到設計創作的靈感。法國設計師皮爾·卡丹在20世紀60年代初,深受美、蘇兩國宇宙旅行及太空科技的啟示,利用金屬材料創作了具有太空風格的前衛服裝,給當時服裝界注入了新鮮活力。“流線型”原是空氣動力學名詞,本來是描述某一物體表麵圓滑、線條流暢的形狀,這種形狀能減少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風阻。20世紀30年代,許多設計家開始在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的外形設計上采用“流線型”設計,後逐漸滲入到其他領域。在設計形式上,流線型以簡潔流暢的形式迎合了大眾的審美需求,作為交通工具的外觀造型,其流暢的線條不僅可以減少空氣阻力,還能給人以流動的美感。

    現代設計是現代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並與之同步前進。在世界現代設計發展史上,設計與科技的緊密結合不僅表現在能源、材料上,還反映在造型、裝飾方麵。材料的利用和增多,造型的講究和裝飾表現手法的改變,每一步都刻有科技進步發展的印記,科技性是藝術設計走向輝煌的保證。

    4.信息性原則

    所謂信息性原則是指設計師要重視現代設計的信息因素,了解現代設計信息發送、傳輸和接收的客觀規律,在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設計品所具有的信息成分,如何迅速正確地傳送有效信息。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藝術設計學導論》,方便以後閱讀藝術設計學導論正文 第二節 藝術設計的原則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藝術設計學導論正文 第二節 藝術設計的原則並對藝術設計學導論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