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安禮章

類別:曆史軍事 作者:(漢)黃石公 著,劉泗 譯 本章:第七章安禮章

    注曰:安而履之為禮。王氏曰:“安者,定也。禮者,人之大體也。”此章

    之內,所明承上接下,以顯尊卑之道理。

    本章為全書的總結,在講述了道、德、誌、義之後,將做人成大事的立身之本歸結為“禮”,也就是做人處世的規律和原則。人生在世,競爭激烈,路途坎坷,充滿艱難險阻。這告訴你的就是趨利避害、發展自己、占據優勢、成就事業應該注意的規律,把人生中安危禍福、貧富貴賤的來源和道理剖析得淋漓盡致。

    原典

    怨在不舍過,患在不預定謀。

    注釋

    王氏曰:“君不念舊惡。人有怨,不能忘舍,常

    懷恨心;人生疑懼,豈有報效之心?事不從寬,必招怪怨之過。

    人無遠見之明,必有近憂之事。凡事必先計較、謀籌必勝,然後可行。若不料量,臨時無備,倉卒難成。不見利害,事不先謀,返招禍患。人行善政,增長福德;若為惡事,必招禍患。”

    解釋

    招人怨恨往往在於不能寬容別人的過錯。凡是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必然有他的缺點。如果當領導的,平時做人處世,對別人無關緊要的過失、毛病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似乎自己永遠正確,那,就會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和麵子,怨恨不滿的情緒也就會隨之而產生。所以,待人處世應該常懷寬容之心。

    《尚書》:領導和駕馭眾人應該有寬容的胸懷。禍患是由於沒有事先謀劃好。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

    憂。如果在做事之前沒有對未來的預測,那,事情的發展

    變幻莫測,到了危機出現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準備而隻能

    倉促應付,事情就難以辦成。所以,必須記住“凡事預則立”

    的道理。

    原典

    福在積善,禍在積惡。

    注釋

    注曰:善積則致於福,惡積則致於禍;無善無惡,

    則亦無禍無福矣。

    解釋

    幸福是善行的積累,禍患則是惡行的積累。一個人行善還是作惡,並非總是報應在眼前,它的後果

    一般常在將來體現出來。孔子:“一個對別人有恩德的人,其福報是在澤被三代人之後才會消失。”周朝由於文王的先人和子孫累世積德,才會有八百多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下,政權隻維持十五年。國家大事是這樣,個人、家庭又何嚐不是這樣呢!

    所以,做人做事應該有長遠的眼光、大度的胸懷,不能隻看眼前,爭一時的利,不顧未來。試看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人,無不如此。

    《淮南子》:君子不認為善不足以為之就不為,善

    可以積累成大善;也不認為惡做了沒什就去做,惡積累

    起來就是大惡。羽毛積累起來可以沉船,輕的東西多了也可

    以壓斷車軸。所以,君子對事都很慎重。又:禍和福都是自己造成的,禍福同門,利害為鄰,不是聖人就很難分清。

    原典

    饑在賤農,寒在墮織。

    注釋

    王氏曰:“懶惰耕種之家,必受其饑;不勤養織之人,

    必有其寒。種田、養蠶,皆在於春;春不種養,秋無所收,必有饑寒之患。”

    解釋

    百姓饑餓是因為不重視農業生產,不重視農民。百姓冬寒冷,是因為懶惰,不勤於紡織。衣和食,是下的命脈,

    是富強的根本。

    原典

    安在得人,危在失上。

    注釋

    王氏曰:“國有善人,則安;朝失賢士,則危。韓信、

    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謀,霸王不用,皆歸漢王;拜

    韓信為將,英布、彭越為王;運智施謀,滅強秦,而誅

    暴楚;討逆招降,以安下。漢得人,成大功;楚失賢,而喪國。”

    解釋

    國家的安定在於善於用人,國家的危機在於用人不當、錯失人才。周用薑太公,漢用張良、韓信、英布、彭越,都是得人。項羽不用韓信、英布、彭越,罷黜範增,都是失士。

    總之,不論治國,還是經營企業、謀劃事業,得到人才

    就能成功,失去人才就會失敗。

    原典

    富在迎來,貧在棄時。

    注釋

    注曰:唐堯之節儉,李悝之盡地利,越王勾踐之十

    年生聚,漢之平淮,皆所以迎來之術也。

    王氏曰:“富起於勤儉,時未至,而可預辦。謹身節用,營運生財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貧生於怠惰,好奢縱欲,不務其本,家道必貧,失其時也。”

    解釋

    富裕在於有長遠的打算,著眼於未來;貧窮是因為不善

    於把握時機,抓不住機遇。堯提倡節儉,魏國的李悝變法,

    越王勾踐十年生養積累,都是著眼於將來的謀略。所以,富與貧的道理還是在於眼光和努力。腳踏實地,

    勤勤懇懇,就可以致富,而懶惰奢侈,不務正業,必然貧困。

    原典

    上無常躁,下多疑心。

    注釋

    注曰:躁靜無常,喜怒不測;群情猜懼,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無誠信;心不忠正,賞罰不明。所行無定準之法,語言無忠信之誠。人生疑怨,事業難成。”

    解釋

    做領導的做事沒有準則,變化無常,不講操守,下麵的人就產生疑心。

    《左傳》:在上麵的沒有一定之規,在下麵的就無所適從,這是產生疑惑和混亂的根源。

    所謂:上行下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大到國家的治理,到企業、單位的管理,當領導的都應該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穩重謹慎,要為下麵的人樹立好的榜樣,而

    不能隨便輕浮、朝令夕改。

    老子:厚重是輕率的根本,安靜是躁動的主帥,因此

    君子每行走,都離不開載重的車輛,雖然過著華麗的生活,卻處之泰然。為什作為大國的君主,治理下卻輕率躁動呢?輕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動就失去了主體。

    原典

    輕上生罪,侮下無親。

    注釋

    注曰:輕上無禮,侮下無恩。

    王氏曰:“承應君王,當誌誠恭敬;若生輕慢,必受其責。安撫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於人,必招其怨。輕篾於上,自得其罪;欺罔於人,必不相親。”

    解釋

    對待上司或者上級要尊重,輕視或者不尊重他們對自己沒有好處。做領導或者上級的,也要尊重屬下的人格,不能有欺侮或慢待的言行。領導和下屬之間都應該以平等和理解的心態對待彼此。能做領導的人,自然有他的長處,他的地位也需要受到尊重;做下屬的,也不一定久居人下,也有自己的人格和才能。

    輕視領導就失去了禮節,慢待下屬就失去了恩惠。沒了

    禮節就產生惡感,而沒了恩惠也就沒人親近。

    所以,上下之道,要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禮節。

    原典

    近臣不重,遠臣輕之。

    王氏曰:“君不聖明,禮衰、法亂;臣不匡政,其國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無謹懼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禮,邊起輕慢之心。近不奉王命,遠不尊朝廷;君上者,須要知之。”

    解釋

    這有兩層含義。其一是中央領導人身邊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遠離中央的地方官吏也會看不起他們。這樣一來,中央的高官就沒有威信,就不好辦事。所以,中央的領導要敢於用人。齊桓公放權於管仲,稱霸一世;劉玄德委政於孔明,終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征為鑒,才有貞觀之治……這都是曆史的明證。

    另一層含義是相反的,是中央領導身邊的大臣如果不尊重中央政府,那地方的領導就會對中央政府產生輕視的心理;中央的大臣不執行中央的政策指示,地方上就更不尊

    重中央政府了。這樣一來,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威信。

    原典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釋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為昏暗;己若誠信,必不疑於賢人,是為聰明。”

    解釋

    沒有自信的人,對自己都疑神疑鬼,就不可能相信別人,也聽不進人家的忠告良言,這就是昏庸糊塗;有自信的人,絕不會輕易懷疑別人。

    自疑同時又懷疑他人,是由於對局勢看不清、情況摸不透,沒有把握;自信還能相信別人,是由於全局在胸,先機

    在手,勝算在握。

    原典

    枉士無直友。

    注釋

    王氏曰:“諂曲、奸邪之人,必無誌誠之友。”

    解釋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喜歡阿諛諂媚、行事奸邪的人,就不會有真誠善良的朋友。做領導的喜歡聽好話,就自然會有吹捧奉承之徒來接近他;喜歡美色,就自然有人投其所好,送來美女。

    所以,要交到真誠的朋友,有忠心的下屬,自己首先應

    該做人正直。

    原典

    曲上無直下。

    注釋

    注曰:元帝之臣則弘恭、石顯是也。

    王氏曰:“不仁無道之君,下無直諫之士。士無良友,不能立身;君無賢相,必遭危亡。”

    解釋

    常言:“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端,邪癖放浪,身邊就會聚集投其所好的奸佞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誕之徒。楚王好細腰,國人盡餓死;漢元帝庸弱無能,才導致弘恭、石顯這兩個奸宦專權誤國;宋徽宗愛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鄉;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黨有八人,另有

    八人為其附庸,凡有求於他的,必先通過這十六人,故被稱

    為“八關”、“十六子”……一部中國曆史,如此類事例,俯

    拾皆是。所以,不講仁義、沒有德行的領導,就沒有敢真話的

    部下。人沒有好朋友的幫助,不能立身於下;做領導的沒

    有賢德的部下,也一定會失敗。

    原典

    危國無賢人,亂政無善人。

    注釋

    注曰:非無賢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讒人當權,恃奸邪害忠良,其國必危。君子在野,無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賢明之士,輔君行政,豈有危亡之患?縱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難以匡政、直言。君不聖明,其政必亂。”

    解釋

    在危機四伏、動蕩不安的國家,找不到德才兼備的賢人;在政治腐敗、治理混亂的國家,沒有善良的人。不是真的沒有賢人和善人,而是因為在那樣的局麵和社會風氣之下,奸人和人才吃得開;善良的人不願意同流合汙,必然受到迫害,真正有才幹的人也不會受到重用,所以,隻能選擇逃

    避了。

    舉例

    當年孔子想去晉國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他和弟子們已經走到了晉國邊境的黃河之濱,聽到趙簡子殺了輔佐他的賢大夫鳴犢,於是取消了投靠趙簡子的計劃。

    所以,從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興亡。孔子:有智慧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動蕩不安的時代,其次要遠離禍亂危險的地域,再次是避開女色的誘惑,最後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場所。這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自我保護的經驗

    之談。

    原典

    愛人深者求賢急,樂得賢者養人厚。

    注釋

    注曰:人不能自愛,待賢而愛之;人不能自養,待

    賢而養之。王氏曰:“若要治國安民,必得賢臣良相。如周公

    攝政輔佐成王,或梳頭、吃飯其間,聞有賓至,三遍握發,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國家大事,如周公憂國、愛賢,好名至今傳。

    聚人必須恩義,養賢必以重祿;恩義聚人,遇危難舍命相報。重祿養賢,輒國事必行中正。如孟嚐君養

    三千客,內有雞鳴狗盜者,皆恭養、敬重。於他後遇

    患難,狗盜秦國孤裘,雞鳴函穀關下,身得免難,還於本國。孟嚐君能養賢,至今傳。”

    解釋

    這講的依然是人才對於事業的重要。做領導的,不但要有求賢若渴之心,而且要有厚祿高薪養才之意。

    隻要是人才,他的才幹必然不同於普通人,他的要求也自然不能和普通人一樣對待,沒有優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

    《呂氏春秋》:最高明的人發現人才,中等的人善於做事,最差的人才著眼於發財。得到十匹好馬不如得到一個伯樂,得到十把寶劍,不如得到一個高明的鑄劍人,得地千,

    不如得到一個聖人。

    舉例

    秦穆公要稱霸的時候,繇餘來自戎,百溪來自宛,蹇叔來自宋。正是這些人才的幫助,才為秦國稱霸的建立和後

    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原典

    國將霸者士皆歸。

    注釋

    趙殺鳴犢,故夫子臨河而返。

    解釋

    國家有了稱霸的跡象和打算的時候,有才能的人就爭相來歸附。因為當一個國家處在上升過程中時,需要大批的人才,而那些有才能的人看見了建功立業、施展抱負的機會,就會前來投奔。所以,在曆史上,每個處於興盛中的國家,無一不人才輩出,群星燦爛。

    《呂氏春秋》:土地從屬於城市,城市從屬於人民,人

    民從屬於賢者。

    舉例

    戰國時齊國的孟嚐君、楚國的春申君都以養士而聞名,

    而他們養的賓士都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原典

    邦將亡者賢先避。

    注釋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魯是也。

    解釋

    和上麵的情形相反,一個國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將要滅亡的話,賢明的人將紛紛逃離故園,避難他鄉。正在衰敗中的國家,真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視和使用,奸臣當道,人橫行,他們隻有選擇離開或者裝糊塗了。所以,曆史上正在

    走向滅亡的國家,大都人才凋零。

    舉例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許多才識之士,或遁入空門,成了一代高僧,或隱逸山林,自甘清貧。諸葛亮:“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這句話充分表達了亂世時賢德之

    士的心態。孔子的“危邦不入,亂邦不居”也是這個意思。

    原典

    地薄者,大物不產;水淺者,大魚不遊;樹禿

    者,大禽不棲;林疏者,大獸不居。

    注釋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淺之道德;國之淺則無忠

    賢也。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長萬物;溝渠淺窄,難

    以遊於鯨鼇。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豈肯盡心於朝。

    高鳥相林而棲,避害求安;賢臣擇主而佐,立事成

    名。樹無枝葉,大鳥難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誌不寬,仁義不廣,智謀之人,必不相助。”

    解釋

    這繼續引申吸引人才的道理:如果做領導的自身無德無才,氣量狹窄,就無法吸引人才,有了人才也不會利用。正如:土壤不肥沃,生產不出甘美之物;水淺的地方,遊不來大魚;沒有枝葉的樹木,引不來大鳥;樹林不茂盛,藏不

    住虎狼之類的大野獸。

    原典

    山峭者崩,澤滿者溢。

    注釋

    注曰:此二者,明過高、過滿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峻,根不堅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下,不能修仁行政,無賢相助,後有敗國、亡身之患。

    池塘淺,必無江海之量;溝渠窄狹,不能容於眾流。君王治國心量不寬,恩德不廣,難以成立大事。”

    解釋

    山太高了容易崩裂,水太滿了容易外溢。這的意思是,做人不能驕傲自滿,應該謙虛為懷。

    驕傲的人氣量狹,謙虛的人恢弘大度。所謂“滿招損、謙受益”。當人處在危難困苦之時,大多數人會警策奮發、勵精圖治;一旦發達,便放縱驕橫。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終者少;創業者眾,守成者鮮。這也是人性之常有的弱點。

    《淮南子》:物盛則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所以,聰明睿智的人應該謙虛,多聞善辯的人應該知道自己的無知,勇敢而有毅力的人應該知道有所畏懼,富貴的人應該節儉,德施下的人應該禮讓。如果違反了以上五個

    方麵就有危險。

    舉例

    讓吳國稱霸諸侯的是夫差,讓吳國滅亡的也是夫差;文種的智慧,可以輔助弱的越國使之強大,但不能保全自己;蘇秦的智謀,可以掛六國的相印,抵製強大的秦國,但後來

    卻使自己死於非命。原因都在於他們在功成之後自滿了。

    原典

    棄玉取石者盲。

    注釋

    注曰:有目與無目同。

    王氏曰:“雖有重寶之心,不能分揀玉石;然有用人之誌,無智別辨賢愚。商人探寶,棄美玉而取頑石,空廢其力,不富於家。君王求士,遠賢良而用讒佞;枉費其祿,不利於國。賢愚不辨,玉石不分;雖然有眼,則如盲暗。”

    解釋

    拋棄美玉,懷抱頑石的,實在是有眼無珠的瞎子。雖然有用人的打算,但不能區分人才的高下優劣,甚至寵信奸佞

    而遠離賢臣,這就和扔了美玉、留下頑石一樣的愚昧無知。

    舉例

    曆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如楚懷王罷黜屈原,而任用靳尚;宋高宗罷黜李綱而任用秦檜,都是用奸而不用賢,最終導致國破家亡。所以,做領導的,在用人之前,必須先

    知人、識人,看清人的本質和真相。

    原典

    羊質虎皮者辱。

    注釋

    注曰:有表無,與無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蟲之皮,假做虎的威勢,遇草卻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勢,施威於民;見利卻貪,雖妝君子模樣,不改人非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貪其利,廢亂官府之法,識破所行譎詐,返受其殃,必招損己、辱身之禍。”

    解釋

    本來是羊,卻披上一張虎皮,裝出老虎的威嚴,但偽裝遲早會揭穿。這的意思緊接上文,就是要善於觀察人,不能被人的外表所迷惑。有些人善於偽裝,外表冠冕堂皇,但內心是虛弱的,所謂色厲內荏是也;有些人樣子像謙謙君子,滿口的仁義道德,但行為卻改不了人的猥瑣和卑鄙,因為

    人的本性難以改變。

    舉例

    三國時的袁紹一開始似乎雄心萬丈,名氣很大,他還企圖假借陳琳的名望給自己貼金,蒙了不少人,但最終還是敵不過曹操。唐朝的徐敬業借重駱賓王的文章號召下討伐武則,最終也沒什成就。原因在於,他們的名聲雖然很大,

    但本事和謀略不行。

    原典

    衣不舉領者倒。

    注釋

    注曰:當上而下。

    王氏曰:“衣無領袖,舉不能齊;國無紀綱,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領袖,倒亂難穿;君王不任大臣,紀綱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國安民?”

    解釋

    這有兩層含義:其一是,做事情要有章法,講規矩,不能亂來,就像穿衣服的時候,應該讓領子在上,如果把領子弄到下麵,就穿亂套了。同樣的道理,治理國家、經營企業也要有規則、有法度,分清上下先後,才會秩序井然、有條有理。

    其二是,做事情應該分清主次,區別綱目,抓住中心和關鍵。領子就是衣服的綱,抓住了領子衣服才齊整,所謂綱舉目張,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鬼穀子》:做事情成功的關鍵在於控製別人,而不能被人家控製;控製人就要掌握權力,被人控製就失去了命脈。

    《韓非子》:救火的時候,如果領導一個人拿著水壺去救火的話力量很,但如果他拿著鞭子驅使人就可能有一萬

    人來救火。

    《淮南子》:雖然占據了優勢的人,他所擁有的看上去

    不多,但實際上卻很多;他所持守的很簡單,但所控製的範圍卻很廣闊。所以,一根木頭可以支撐起一個千鈞重的屋子,不足五寸的鑰匙可以打開厚重的城門。這和材料的大沒關係,是因為所處的地位關鍵啊。

    舉例

    穰苴做齊國將軍的時候,殺了怕死的賈莊,軍威大振。管仲做齊國的宰相,首先開辟鹽田讓百姓致富。商鞅在秦國變法,在集市上以扛木頭樹立威信。高祖劉邦進入鹹陽的時候,首先約法三章,安定民心。諸葛亮治理蜀國,首先嚴明法製。這些人都是在千頭萬緒之中,抓住了關鍵,所以,讓

    政策很快就見了成效。

    原典

    走不視地者顛。

    注釋

    注曰:當下而上。

    王氏曰:“舉步先觀其地,為事先詳其理。行走之時,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難行;處事不料理順與不順,事之合與不合;逞自恃之性而為,必有差錯之過。”

    解釋

    這也有兩層含義。其一是,走路的時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麵望,沒有不栽跟頭的。這句話是應該看下麵的時候,就不應該看上麵,上下的順序不能顛倒了。其二是,做事情應該腳踏實地,早打基礎,早做謀劃,紮紮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才能無往而不勝。

    《淮南子》:成就一件事情很難,失敗很容易;建立好名聲很難,而毀了自己很容易。千長堤,可以毀於的螻蟻,很大的屋宇可以被煙囪的火焚燒。所以,堯告誡自

    己:戰戰兢兢,日慎一日。

    原典

    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

    注釋

    注曰:才不勝任,謂之弱。

    王氏曰:“屋無堅柱,房宇歪斜;朝無賢相,其國危亡。梁柱朽爛,房屋崩倒;賢臣疏遠,家國傾亂。”

    解釋

    房子的梁柱不堅固,房子就容易毀壞。輔佐國家的大臣軟弱無能,國家就會衰敗傾覆。這強調的,還是人才對於

    國家或者事業的重要性。

    《易經》:德行很薄位置卻很尊貴、智慧不夠圖謀卻很

    大、力量不大負擔卻很沉重,這種人沒有不失敗的。

    《管子》:大木頭不能放到薄牆上。

    舉例

    春秋時的衛靈公荒淫無道,但諸侯不敢去攻打他,為什呢?孔子:“是因為他有人才啊,仲叔圉負責外交,祝鮀負責宗廟,王孫賈負責軍隊,有這些人幫助他,誰敢打他啊?”同樣,稱霸春秋的齊桓公也不是一個十分賢德的明君,隻是由於管仲的才幹和謀略才使他得以稱霸。管仲一死,齊國大亂,桓公橫屍數月,蛆蟲滿地,都無人安葬。伍子胥輔吳,吳國滅越敗楚,威震中原,子胥一死,吳國亦亡。這又從反麵證明將相乃君王之左膀右臂,將相強則國亦強。將相

    無能,國家怎可能強大呢?

    原典

    足寒傷心,人怨傷國。

    注釋

    注曰:夫中和之氣,生於足,而流於四肢,而心為

    之君,氣和則君樂,氣乖則君傷矣。王氏曰:“寒食之災皆起於下。若人足冷,必傷於

    心;心傷於寒,後有喪身之患。民為邦本,本固邦寧;

    百姓安樂,各居本業,國無危困之難。差役頻繁,民

    失其所;人生怨離之心,必傷其國。”

    解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素書》,方便以後閱讀素書第七章安禮章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素書第七章安禮章並對素書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