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以搜集全球經濟情報為目的的法律

類別:未分類 作者:[美]約翰·S.戈登 本章:11.以搜集全球經濟情報為目的的法律

    “美國金融史與大國博弈(套裝共12冊) (xinshuhaige.com)”

    第三部分

    華盛頓堅決要使歐洲經濟

    處於其從屬地位

    對美國而言,國際腐敗究竟是一種罪行還是一次機遇?這個問題值得討論,因為國際腐敗已經成為美國幹涉盟國事務的完美借口。20多年來,美國以國家安全的名義新增了大量侵擾性法律。官方聲稱要通過切斷獲得資金的渠道來打擊“非民主國家”、恐怖主義和國際犯罪。但事實上,正如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在2013年所揭露的,這些法律在實施過程中產生的任何偏差都是合法的。實際上,恐怖主義已成為最好的擋箭牌,它讓美國“大耳朵”電子監控係統有借口監聽法國總統、德國總理以及巴西總統的通話內容。這些法律的適用範圍是如此廣泛而模糊,而美國各情報機構之間的協調合作又是如此高效,從而使美國能夠搜集並永久儲存市場上每日數十億交易中的大部分信息。這些搜集來的數據將會被作為美國檢察官起訴的依據。即使隻是出於最細微的懷疑,這些數據都可以讓一個公司吃官司。與此同時,美國的跨國公司卻能夠在國際市場上安心地做著自己的生意,為了拿下最優質的合同,它們擁有一套非常複雜的機製,需要動用政治、經濟和研究領域盤根錯節的高效關係網絡。這樣的一套係統將歐洲競爭者的腐敗行為送回了石器時代,而美國企業卻走向了奧威爾式的極權主義。

    11.以搜集全球經濟情報為目的的法律

    “這份文件的目的主要是通過明確國際貿易慣例的現實做法,分析美國集團實施的新一代腐敗模式與其展露出的信息控製技術,從而揭露美國政策隱藏頗深的雙重標準。”

    這是法國一家經濟情報公司出具的報告的開頭。研究內容是:美國將國內法和域外管轄權作為稱霸世界經濟的工具。這份報告撰寫於1999年的4月,從那個時候,也就是20世紀末開始,法國人就在關注美國法律帶來的影響了。這份報告隻送到了極少數人的手。在法國巴黎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前40大公司中,基本上隻有幾家大公司的高管拿到了這份報告。法國的情報部門也是這份報告的讀者。

    報告作者對美國盟友毫不留情。他們指責美國打擊腐敗是為了增強自身的影響力,並借此獲取歐洲公司的商業機密。腐敗不過是一種借口,是“特洛伊木馬”,其實美國真正的意圖是從根本上改變眾多國家的經濟體製,“邀請”它們采用新自由主義規則。“受美國利益驅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經常以防範腐敗風險為由,對處於製度結構性調整的國家推行私有化。”私有化意味著收回國家及其代理人對公司的管理權,從而減少腐敗,在私有化後,新公司的所有者就無須對批準公司的當權者負責。報告作者沒有被蒙騙,他們不相信美國真的在扮演其聲稱的“白衣騎士”的角色。

    他們提到了美國實施的“一項真正的反腐敗政策”。這項政策從三個方麵展開:宣傳和傳播美國的反腐敗法律規範,發展新一代的反腐敗技術,掌控信息以應對競爭。“美國的情況表明,腐敗的模式與壓製腐敗的法律武器誠然保持對立的關係,但它們也是一枚硬幣的兩麵,可以相互轉換,比如製定一項‘腐敗政策’。這都是為國家利益服務。”

    於是,1977年的美國《反海外腐敗法》應運而生。這部法律被描述為美國公民與他們的公司之間“雷聲大、雨點小的和解”,主要是為了恢複因水門事件和多家跨國公司卷入海外醜聞後被動搖的國家信心。那時正是冷戰時期,毫無疑問,這些醜聞嚴重削弱了“美國製造”的冠軍形象。因此,美國政府便組織起來,以便與美國外交部門一起各司其職,更好地協調公司事務。一方麵,美國政府動員世界各國采用美國《反海外腐敗法》中規定的反腐敗鬥爭規則;另一方麵,美國公司則通過離岸金融平台進行重組。“新一代的腐敗模式已經形成,並成為競爭優勢的源泉。”這個新一代的模式利用全球信息網絡,捕捉世界各個角落的情報,然後進行分析,用於服務美國的政治經濟利益。

    如何應對這樣一套提前設計好的完美機製呢?上述報告的作者認為,歐洲不能隻是簡單地複製美國的反腐敗鬥爭規則,也不能僅要求加強對避稅港的監督,歐洲必須建立一個可與美國強大的情報搜集能力匹敵的情報中心,以平等的武器裝備與之競爭。“歐洲集團要采用一套無懈可擊的加密算法,來更好地保護它們的情報資產和通信記錄,同時建立戰略情報係統,監測、分析和反擊不公平的競爭行為。”

    雖然20年前提出的這些建議沒有起作用,但無論如何,它們警示了人們應小心美國當局強大的經濟情報搜集能力。2013年,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國家安全局前雇員愛德華·斯諾登揭露了美國的全球監聽計劃,法國的“卡桑德拉”最擔心的事情被證實了。這份報告被埋藏了20年,因為法國當時對這份報告的評價是,“這是在給我們的美國朋友潑髒水”。

    盜用反腐敗的名義,為“美國製造”服務

    我們的美國朋友有自己的小算盤,知道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且總是把他們的觀點強加於人……從1977年開始,美國人就隻有一個目的:讓全世界都使用他們的反腐敗法律,這樣他們的公司就可以以平等的法律武器與外國公司競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1997年簽署了《反對在國際商務交易活動中行賄外國公職人員公約》,這意味著美國人的目的已達到,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設法使各國實施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倡議,這將主要通過非政府組織來完成。

    世界銀行前區域總監彼得·艾根於1993年在柏林成立了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透明國際的宗旨是打擊腐敗,它在一百多個國家成立了分會。它每年都會發布一份全球腐敗排行榜:按照從最不腐敗國家到最腐敗國家的次序進行排名。在榜單中墊底的國家意味著其商業環境沒有安全保障,因此在該國做生意就會顯得十分可疑。事實上,評估的標準是以對政治家、商業領袖、專家和學者所做的調查報告為基礎而得出的一個腐敗印象指數。

    這就是透明國際總是被詬病其全球腐敗指數的製定過程不透明的原因。受訪者人數是多少?調查對象由誰來選以及如何選?具體提了哪些問題?評估了哪些種類的腐敗?它們都是什類型的腐敗?一些研究人員對此深表懷疑,他們擔心透明國際的腐敗印象指數隻體現了看得見的腐敗。這“不是一隻眼睛,而是一個焦點,我們透過焦點看到的是一個扭曲的事實畫麵。因為我們透過焦點觀察到,一些事實在增長,另一些事實卻在逐漸減少。腐敗印象指數沒有讓腐敗行徑大白於天下,它隻是將黑暗轉化為半明半暗。在昏暗的光線中,人們的確猜到有事情發生了,但卻無法清楚地辨別它們。這種模糊的腐敗印象過度暴露了觀察者身邊的場景,同時也在陰影中留下了未知。更重要的是,聚焦容易識別的腐敗行為會導致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腐敗印象指數較高的對象身上,其他的腐敗行為則會繼續隱藏在黑暗中”。換句話說,腐敗印象指數隻反映了部分問題。這是否是刻意為之呢?

    另一種對透明國際的批評聲音是,它的資金主要來源於美國的基金會和跨國公司。法國前右翼議員、兩份關於經濟情報議會報告的作者貝爾納·卡拉永指責透明國際與英國方麵的利益密切相關。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荷蘭皇家殼牌集團、英國石油公司、寶潔公司、美國國際開發署……它們實際上都是該組織的慷慨捐助者。透明國際發布的排行榜雖然有待完善,但仍是經濟領域中最權威的榜單。主要的國際金融機構一貫采納這個排行榜,而且媒體在報道時,也將這個排行榜作為唯一的參考依據。

    讓我們回到透明國際的創始人彼得·艾根,因為他的經曆太具有啟發性了。他在1991年7月帶著苦澀和挫敗感離開了世界銀行。身為世界銀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區域總監,他觀察到腐敗給這些貧窮國家的經濟帶來了危害。他未能說服世界銀行有效地打擊腐敗,但他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

    1993年,他身邊聚集了十幾個人,他們一起創立了透明國際。第一批捐助者有福特基金會、美國的非政府組織“非洲全球聯盟”以及德國技術合作公司。時機非常完美。兩年後,澳大利亞人詹姆斯·沃爾芬森(1981年成為美國公民)接管世界銀行,而他將反腐敗鬥爭列為最優事項。

    這真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因為他製定的這項政策違反了世界銀行當時的規定。無論如何,詹姆斯·沃爾芬森打破了一項禁忌。世界銀行開始以反腐敗鬥爭的名義幹涉各國內政,並要求各國將其所有經濟公司私有化(華盛頓共識),從而消除腐敗的風險。詹姆斯·沃爾芬森發現,透明國際是開展反腐新鬥爭的理想戰略夥伴,於是他利用世界銀行的影響力和資源來幫助這個成立不久的非政府組織。世界銀行不是透明國際的唯一跳板,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與它誌同道合,這尤其體現在於1997年簽署的著名《反賄賂公約》的製定過程中。

    透明國際的巨大成功吸引了法國經濟情報中心的注意。通過更細致地研究其創始人彼得·艾根的經曆,專家發現他在華盛頓的喬治城大學求學時的導師是海因希·克龍施泰因教授,教授的全家在20世紀30年代逃離了納粹德國。海因希·克龍施泰因與美國情報界交情匪淺,他經常參加“威斯納幫或喬治城”的活動。這個社團由美國中央情報局探員弗蘭克·加德納·威斯納管理,他利用這個平台幫助“公司”培養新成員。法國密探們同時得知彼得·艾根曾多次為福特基金會工作。眾所周知,該基金會與美國中央情報局關係密切。在冷戰期間,美國探員正是借助福特基金會的掩護,來打擊歐洲的共產主義勢力的。他們最後還發現,福特基金會曆年來的許多合作夥伴都是透明國際的第一批支持者,如約翰·吉鬆戈、奧盧塞貢·奧巴桑喬、奧斯卡·阿亞斯·桑切斯、路易斯·莫雷諾·奧坎波、羅伯特·克利特加德、艾哈邁杜·烏爾德-阿卜杜拉,特別是還有羅伯特·麥克納馬拉,他曾在越南戰爭期間擔任美國國防部長,曾在1968—1981年擔任世界銀行行長。

    透明國際還可以依靠美國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的支持。美國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是一個旨在促進民主與市場自由化的兩黨製非政府組織,創立於1982年,是根總統推行情報體係改革的產物。這次改革準許美國情報部門將一些任務私有化,委托給美國國家民主捐贈基金會等非政府組織盟友來完成。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美國金融史與大國博弈(套裝共12冊)》,方便以後閱讀美國金融史與大國博弈(套裝共12冊)11.以搜集全球經濟情報為目的的法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美國金融史與大國博弈(套裝共12冊)11.以搜集全球經濟情報為目的的法律並對美國金融史與大國博弈(套裝共12冊)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