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互聯網方法論xiNSHuHaiGe.CoM

類別:未分類 作者:[美]克斯蒂娜·沃特克 本章:第六章 互聯網方法論xiNSHuHaiGe.CoM

    “互聯網名企工作方法論(套裝共14冊) (xinshuhaige.com)”

    第六章 互聯網方法論

    什是微創新?

    中國以及全世界已經進入體驗主義網絡時代,或者說是體驗經濟時代。對消費者來說,體驗是選擇產品、選擇公司最重要的依據。所以我把創新和體驗結合起來,就變成了我一直鼓吹的一個新的概念——微創新。怎定義微創新呢?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問題,從行業巨頭看不到、看不懂、看不起的小處著眼切入市場,通過快速地、持續地改進產品的用戶體驗,從而達到顛覆市場格局的目標,這種持續不斷的創新就叫微創新。

    我試圖顛覆創新的定義。原來,我們一談創新,就很容易陷入兩個誤區:首先,創新就是說我們申請了多少專利,但今天申請專利再多也隻取決於你的律師,取決於你對專利的了解,很多新興的東西並不是依靠專利做起來的;其次,很多人一談創新往往會談像國外企業一樣看有多少個創新研究院,有多少高新技術人才。

    我認為這樣的創新概念既不適合一般的初創企業,也不適合實力一般的向互聯網轉型的傳統企業,更不適合飛速變化的互聯網企業。在互聯網,用戶並不真正關心你背後的搜索算法,更不關心你的算法用的是第五代還是第六代技術。用戶用你的產品,最重要的是在問:你給我解決了什問題?你讓我覺得舒服的點在哪兒?讓我覺得好用的地方在哪兒?所以,一切從用戶出發的這種創新,我都把它歸結為微創新。網上有人曲解這個意思,說微創新就是抄襲,就是做一點一滴很小的改動,我覺得不是這個意思。我講的微創新一直強調從用戶出發,做用戶可以感知的東西。

    你覺得蘋果的iPod、iPhone還有iPad有什高、精、尖的技術突破嗎?其實沒有,但蘋果把現有的技術以一種新的方式整合在一起,呈現在用戶麵前,提供了一種完全不同於視窗係統的全新體驗。靠這個占領市場後,蘋果就快速推新版本,每一個新版都有新的用戶體驗。所以說,蘋果是利用做互聯網軟件的方式做硬件。

    互聯網產品,不管是客戶端還是Web(網絡)應用,要贏得用戶,首先要找到典型用戶群,提供好的用戶體驗。要提供好的用戶體驗,就得找到能打動用戶心扉的那一點。這並不是說打動就能打動的,有一下子蒙對的,那是運氣;有試錯試出來的,那就變成了經驗。

    有兩點很關鍵:第一從小處著眼,貼近用戶需求心理;第二要小步快跑,快速出擊,不斷試錯。我把這兩點稱為互聯網上的“微創新”規律。

    當年我們千辛萬苦地做奇虎社區搜索,花了牛勁兒做了很大一個東西,但打動不了用戶,結果就靠廣告、靠推銷、靠渠道生拉硬推。一旦不推廣了,用戶訪問量曲線掉頭就衝下去了。我們很不經意地做出的360,卻正好打動了用戶心的那一個點,一下子就普及起來了。所以,我在公司經常講,做產品,一定要找到那個點。

    很多人說,騰訊QQ是靠社會關係把用戶黏在那的,但手機號碼具有社會關係的黏性,不是一狠心就轉網了嗎?其實,QQ本身就有很多微創新,比如QQ文件傳輸速度比MSN(微軟的即時通信軟件)快,這就打動了用戶的心。這一點小小的創新,讓QQ不再隻是一個聊天娛樂工具,而是變成了一個高效的辦公工具,一下子就把很多坐辦公室的人變成了QQ的用戶。

    360安全衛士從查殺流氓軟件開始,也是一直在做微創新工作。查殺流氓軟件就是微創新,傳統安全廠商怕得罪人,不敢幹,沒有錢賺,不願意幹,袖手旁觀看360的笑話,結果360受到廣大用戶的歡迎。後來,360開始給用戶電腦打補丁,這也是一個微創新。別人嘲笑我們,覺得打補丁真是不一般的傻帽兒,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人家都不屑於幹。我們不怕別人笑話,覺得打補丁、補漏洞能讓用戶的電腦更安全,那360就去幹,不管有沒有錢賺,有沒有利可圖。

    那個時候,360的團隊也有人想不通。我跟他們說:“一件小事,你把它做到世界第一,做到極致,就是一件大事。相反,你覺得自己牛,能寫100萬行代碼,做出來一個大產品,技術含量高,但用戶用不了,不願意用,這種產品又有什價值?”

    360免費殺毒剛出來的時候,傳統安全廠商還是嘲笑我們:看看360殺毒,隻有三個按鈕,太簡單,不專業。現在你再看,打補丁、補漏洞成了安全軟件的標配,殺毒軟件也紛紛效仿360殺毒的三個按鈕。

    包括體檢、開機加速,你要是打開360安全衛士,每一個功能都是微創新。360就是靠這樣一個一個的微創新發展起來的。要做出微創新,就要像鑽進用戶的心,把自己當成一個老大媽、大嬸那樣的普通用戶去體驗產品。模仿可以照貓畫虎,但肯定抓不住用戶體驗的精髓。

    其實,隻要真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創新就會源源不斷,像泉水一樣奔湧出來。

    小處著眼

    我們在一個行業幹久了,就會很武斷地認為應該教育用戶,有些技術應該灌輸給用戶。但一個小白用戶,去一個飯館吃飯,或者到4S店(汽車特許經營店)買車,到京東上買一台電視,他們的決策真的是很理性的嗎?其實不是,他們其實是非常感性的,他們喜歡一個東西,完全和我們想的不一樣。所以有時候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我們“專業人員”認為很重要的事,消費者沒有感覺。比如,你辛辛苦苦做了一個產品的大改版,做了一個後台改進,但消費者沒有感覺到,我認為這就不是創新。

    相反,你無意中做了很小的事,但消費者覺得對他影響特別大,這個創新就很大。如果你能影響到千千萬萬的消費者,那件所謂的小事就不再小。舉個例子,微博很流行,但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有獨到的技術?實際上,微博之前博客早已存在,但是我相信沒幾個人能堅持寫博客。你不可能每天都寫2 000字,所以你就一個月寫一次,一年寫一次了。

    其實微博是在博客的基礎之上做了一項微創新,縮短了字數。140個字,會發短信就會發微博。它降低了所有人的門檻。今天很多人都很浮躁,大家都在網上看標題,所以140個字滿足了快速的需求。它還對新聞和資訊的生產方式產生了顛覆,因為它讓很多人進來了,很多人在寫微博,看微博,對傳統媒體,對傳統門戶,對新浪自己都是一種顛覆。

    如果從專業人士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覺得太可笑了,能寫140個字,我還能寫1.4萬字呢。但這個小小的改變就產生了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完全不一樣的市場效果。所以,微創新最重要的是換位思考,從用戶角度出發。很多公司特別是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公司,幹的很多事情都會慢慢地從自己出發,總覺得自己做一款產品用戶就該用,很少想想用戶怎看。

    在麵對很多強大對手的時候,我們想到的所謂大事,對手也想到了,因為對手往往比你強,最後容易忽略的往往是小的體驗,所以從小的體驗出發才有可能顛覆對手。

    小步快跑

    在產品的開發周期上,一個原則叫小步快跑。最近有本書叫《精益創業》,說的就是這方麵內容,這非常符合我們的互聯網文化。過去我們總想著有個偉大的想法,在屋弄一幫人,閉關三年,橫空出世。等你做出來了,就算產品符合當年的需要,但計劃趕不上變化,市場早就不一樣了。再說萬一你沒賭對呢?所以現在互聯網講究的是用最低的成本、最小的規模、最快的速度去嚐試一個粗糙的東西,快速拿到市場上去試,市場好就趁熱打鐵,乘勝追擊,不好就趕快換方向。

    現在我們很多的創新,很多不起眼的小功能都是不斷改進做起來的。所以當你想到一個主意時,速度是最重要的,不是要做得特別完美,而是盡快把產品做出來。不管產品做得多粗糙,隻要有核心功能,就要盡快把它放出去,讓用戶去用,讓用戶去罵。你要經常看看用戶有什反饋,親自在論壇上回帖,親自與用戶用QQ交流,在微博上盯用戶的反應。這是每一款產品必然要經曆的過程。

    如果我們做一個新功能,是否受歡迎我們不知道,反正領導說了,這個東西要能支持1億用戶。為了1億用戶我們先采購5 000台服務器,然後又雇了很多人,做了很多事,花了一年搭出來一個能支持1億用戶的平台,但最後用戶不買賬。

    我們自己也有過這種慘痛教訓,後來再做新功能時,我說先別跟我談1億用戶,你先讓100個用戶來試試,看看反應。如果100個用戶使用反饋很好,那我們再多買兩台服務器,看1萬個用戶行不行。如果1萬個用戶反饋情況不錯,那我們可以批量采購服務器了。所以按照這個小步快跑的微創新理論,很多企業的研發方法、產品發布方法和迭代更新的速度都會有所改變。

    關於產品,我提兩個數字概念。第一,產品剛出來的時候最不重要,哪怕第一天有1 000個用戶,第二天有2 000個用戶,第三天有3 000個用戶,第四天有5 000個用戶,這就是一條健康的曲線。但是如果我們花了很多錢做推廣,結果第一天有1萬個用戶,第二天還是1萬個用戶,接著第三天8 000,第四天5 000。大家會更加喜歡哪條曲線?肯定是第一條增長曲線。所以,做產品不要在乎絕對數,而是要關注相對的增長趨勢。

    第二個數字,就是產品有很多環節,如果滿分是1分,但每個環節我們都隻做到0.8。你以為產品出來就是0.8分?錯了,是0.8乘以0.8乘以0.8,總分是0.51。功能越多,數字就越小,產品失敗得就越快。所以,功能更貴精,不貴多,要在每一個點上做到極致。

    不要平台化思維

    微創新最容易犯的錯誤是不聚焦,其實我也經常犯這種錯誤。大公司是不容易聚焦的,比如360現在有6 000多人,企業變大了,有一定實力了,需要同時做好多業務。相反,小公司更容易聚焦,更容易微創新,因為小公司沒辦法,不想聚焦也不行。創業隻有兩三個人,十幾條槍,所以隻能幹一件事,甚至隻能做一個功能。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往往會把這個功能做到極致,無意識中進行了微創新。

    舉個例子,很多公司做生活搜索,做成了嗎?沒有。微創新不在乎做很多功能,而是一定要找一個點,把有限的力量聚焦在一個點上才能形成突破,就是所謂“壓強原則”。

    有頭大象,我們怎也推不動它,但如果你把力量變成一把錐子,很有可能就把它刺痛了。很多人說,未來要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但我覺得再偉大的目標,也要從小的引爆點開始突破。

    在進行微創新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老想著做平台。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轉型互聯網的傳統企業,最忌諱的就是一上來就衝著宏大的平台化思維做,因為用戶不會因為你做了一個平台就接受你的產品。說服用戶使用你的產品,不需要你吹噓的十大功能,隻需要一個突破點就可以了。

    大公司最喜歡平台戰略,但往往因為不聚焦,從而丟失用戶。諾基亞被微軟收購,現在微軟連諾基亞這個百年品牌都要拋棄了。大家想一想,這幾年諾基亞還有做得對的地方嗎?麵對蘋果和安卓手機的挑戰,諾基亞公司從微軟請了一個高管當首席執行官,還請著名的詢公司給它做宏觀的戰略。他們采用平台化戰略,收購了一堆公司,把這個戰略分解成KPI(關鍵績效指標)讓員工執行。這個戰略看起來沒有錯誤,但是它最大的錯誤,就是把什都照顧到了。

    諾基亞唯一沒做的,就是給用戶解決問題。舉個例子,你用諾基亞裝過軟件嗎?那真是一個非常不好的體驗,它要求你知道什是軟件簽名,即使知道了,你還是很難找到下載來的軟件。而且,下載速度特別慢,瀏覽器做得還特別爛。中國有13億人口,我覺得12.9億不會從諾基亞上下載程序。今天,所有的手機操作係統幾乎都是跪求開發者來為自己開發軟件,因為用戶之所以決定購買安卓手機還是iPhone手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在手機上能安裝哪些好玩兒的東西。所以,對操作係統來說,開發者非常重要。但當年在諾基亞的操作係統上,開發者申請一個賬號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情,需要四處求人,花半年時間才能被認證。這些體驗沒有人去改善,隻單純規劃一個所謂宏觀平台,這完全是南轅北轍。

    互聯網的平台都不是做出來的,都是積累起來的,是在為用戶服務的過程中形成的,最開始都是從一個點做起。如果在2006年360按照安全平台的思維去做,肯定早就死掉了,因為要成為一個平台,要做的東西太多。按照平台思維去做,你可能做不出來,可能需要的時間很長,可能到最後也沒有形成自己的突破點。

    如果你今天手有1億人,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就像騰訊有用戶,插根扁擔都開花,而其他人種樹苗怎澆水都不行,因為沒有土壤。所以當你有了足夠的用戶,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建立自己的商業模式。最關鍵的是在你沒有用戶的時候,用什微創新的點切入。

    所以很多企業是被平台戰略害死的,因為平台戰略給領導做報告特別好聽,特別宏大,特別符合中國人的概念。但最大的問題是消費者不買賬,消費者不會因為360通過了一個無線平台戰略,開了一個無線平台戰略發布會,就選擇你的商品。消費者永遠會問你一個問題:我上你的網站,裝你的軟件,你解決我的什問題?

    口碑是衡量創新的標準

    衡量什算微創新,其實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用戶會不會用最屌絲的語言在用戶間流傳。今天微信很成功。在一開始沒有太多人用的時候,它是怎通過微創新來突破的呢?它做了一個功能叫“搖一搖”。今天用這個功能的人並不多,但這個功能當時在很多用戶中為微信創造了口碑。很多人會神秘地對同事說:有一個叫微信的東西,你也裝一個,搖一下就能搖出妹子來。它實際上成功地在用戶中形成了口碑,完成了第一波用戶的積累。所以當你做一種微創新的時候,不妨去看一看用戶在網上會怎說。

    大家用的很多視頻播放器都有一個功能特別受歡迎,叫雷達功能。比如我正在車站等車,等得很無聊,看見有位同學拿著手機正在看一部片子。我跟他也不認識,很想問他借一下,但他又不給我看。我摸出手機雷達一下,就可以掃描他在手機上正在看什片子,我找他求個種子,然後就把它下載下來了。這個功能高端用戶都不知道。我知道雷達功能不是什特別高精尖的技術大牛告訴我的,是我身邊的年輕人告訴我的。所以我發現給用戶帶來強烈體驗的東西一定能形成口碑,口碑形成是檢驗產品的一個標誌。

    創新需要土壤

    2011年10月,浙江省某市政府發布了一個重大的人才培養工程,以5年為一個培養周期,每周期投入培養經費5 000萬元,邀請兩院院士做導師,培養100個“喬布斯”式領軍人物。結果,這個消息一下子爆開了,“培養100個中國喬布斯”成了一個大笑話。

    其實,這有誤解。人家說要培養100個喬布斯式的領軍人物,說白了就是培養創新領袖。我在so.com上搜了一下關鍵詞“創新 + 工程”,結果有知識創新工程、黨建創新工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社會管理創新工程,每一個是不是聽起來都挺宏大的?

    但我非常確定地說,而且我一直以來都持這樣的觀點:今天的中國沒有喬布斯,誰說自己是喬布斯,誰就是騙子,目前的中國喬布斯都是贗品。那,中國有13億人口,難道就沒有在智商、個性、創新力方麵抵得上喬布斯的年輕人?我覺得,如果按比例來看,絕對有。他們就像種子一樣,但可惜落到了一片不寬容的文化土壤上。寬容是創新之水,如果沒有寬容之水澆灌,那這土壤就很難支持創新,再好的種子落到這片土壤上,也長不出喬布斯來。

    我講創新,翻來覆去地講,舉出各種案例來講,講了很多,但最後發現這些東西都是術。我們能不能創新,能不能培養出喬布斯式的領軍人物,最後還是落到我們是否有支持創新的寬容文化上。

    那,什是文化?

    不是講講《論語》、講講《易經》就是文化,文化是我們每個人遇到一件事,腦子出來的本能反應——善惡判斷,是非標準。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的文化,我們對企業的價值判斷,不是看這個企業有沒有創新,有沒有為用戶創造價值,而是看它有沒有賺錢,有沒有上市,有沒有市值上百億過千億。簡單地說,我們現在判斷企業,乃至判斷一個人的標準,還是成王敗寇。

    我們每個人都很崇拜成功,我每天都在努力地工作,也是為了證明我不是一個失敗者。如果我失敗了,或者360沒能上市,市值沒能過百億,他們也不會請我去講課。一個人的思想和看法從來沒有變過,但是公司上市了,市值過百億了,大家就覺得這個人不一樣了。其實,你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願意聆聽成功者的聲音,是因為很害怕自己會失敗,我們對失敗在文化上並不是特別寬容。

    但是,創新意味著什?創新一定意味著失敗率特別高,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我們今天看到的成功企業,背後躺著100家跟它一樣,甚至比它更努力、更優秀的公司,但是運氣不好,失敗了。雖然它們同樣做一件創新的事情,但因為它們失敗了,很多人就不看好。所以,在我們這個文化,創新的失敗率很高,到處存在這種無形的壓力,這會讓很多人不願意去做真正的創新。

    大企業也不能免俗,同樣的文化,對失敗它們同樣懷有深刻的恐懼。所以,不管有什新模式,都會讓小公司先去探路、蹚雷,小公司做不成,大公司不會有什損失。小公司一旦做成了,大公司立即跟進,這樣出錯的概率最小。這就是所謂“穩健的競爭策略”。

    在這種情況下,大公司就像一個小孩子,因為營養很好,也可以長到1.8米,有成年人的體格和實力,但是它的心智可能還在一個七八歲的小孩水平上。他們可以振振有詞地說:“我抄這些小公司又不犯法,有什錯?這些小公司還不是全抄的國外的?”所以,不要指望我們行業的大公司能像美國一樣輸出什價值觀。

    再回到喬布斯身上,如果有人認真過《喬布斯傳》,反複讀幾遍,會發現他是極其不討人喜歡的人,是一個苛刻的、不寬容的、怪僻的人。這個人如果成為你的同事,成為你的老板,或者生活在你身邊,可能會讓你覺得很痛苦。這樣的種子落到中國土壤上,早在高中時代或者大學時代就被我們滅掉了。

    雖然我們嘴巴上喜歡講創新,但創新一旦出來,我們對它進行價值判斷的時候,包括我在內,對少數派的不寬容,對從眾心理的需求,也會有意無意地壓製創新。一個人做一個新東西出來,剛起步,大家都不理解,好點的話叫他狂人,不好的話會罵他是瘋子,是騙子。他一旦把原來大家罵的一件事做成了,把企業做得成百億上千億了,就到處有人給他樹碑立傳,把他捧成了神。

    我們文化深層次的一個問題,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都是從眾。我們其實很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有人特立獨行、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特別少數派,我們都不會太看好。如果你幹的是人人都能看明白的事,你就會被認為是靠譜,有前途。但可惜,大家都覺得有前途的事情,往往沒有前途。

    在中國,你想要創新,還得承受另一種苦惱。在美國商學院,顛覆和破壞式創新是經典理論,會被創業公司奉為圭臬,但我在國內一講顛覆和破壞式創新,大家就會潛意識想:周鴻禕不是好東西,天天講破壞和顛覆。在西方,小公司起來,破壞了大公司的商業模式,會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數字相機出來讓膠卷相機沒有生意,今天智能手機讓數字相機賣不動了。而法律從來不保護商業模式,法律隻保護知識產權,隻保護商標。

    但在中國,360通過創新,破壞了大公司的商業模式,有的法庭竟然認為這是360的罪狀,全球任何國家的法律從來不保護商業模式,在中國卻是個例外。

    誰要講顛覆,誰要搞破壞式創新,就會被當成製造麻煩的人。到現在,很多人都覺得周鴻禕就是攪局者、搗亂者,天天吃飽了飯沒事,老是跟那幾個大哥打架玩兒。你為什不顧及行業的利益 ?! 你為什破壞互聯網行業的和諧 ?! 你為什要破壞大公司的商業模式 ?!

    所以,我最近花了很多時間到處鼓勵創新,但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指望不上了。我在中國互聯網的叢林和爛泥跟鱷魚們打鬥。我希望現在的媒體,包括我們的教育,能夠一起努力,逐漸地改變中國文化麵對創新的價值觀。如果這種價值觀能夠有所改變,我相信中國優秀的年輕人肯定是很多的,一定會形成美國那種創新和創業的氛圍,最後中國才能出現真正的矽穀精神和喬布斯。

    我希望中國內地互聯網不要像今天的香港一樣。香港年輕人沒有什前途,永遠都是七八十歲的老家夥們給年輕人講怎做生意,年輕人永遠沒有什機會。今天中國內地的互聯網基本上還是70後的人唱主角,10年前是我們這些人,那時我們30多歲,現在我們40歲了,一開會還是這批人。再過10年,中國互聯網如果還是沒有真正的創新、沒有顛覆,沒準兒還是一幫50歲的老家夥繼續跟大家談經論道。這對這些老家夥們來說是幸福的,但是對中國80後、90後,甚至00後來說,那真的是悲劇。

    容忍失敗

    今天,所有中國的企業家成功之後都開始吹牛,講自己當年如何創新,如何運籌帷幄,每年大家都要聽這樣的企業家布道。如果大家照著別人的方法原封不動地做一遍,可能不會失敗,但也不會有創新,不會大成。

    創新99% 是要失敗的,因為創新一定是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在未來開出一條路,在黑暗中找到一個火種。

    但我們普遍的價值觀是什呢?我們崇拜失敗嗎?錯,我們崇尚成功,鄙夷失敗。我們現在是一元價值觀,誰最有錢,誰是中國首富,誰做的企業市值大,大家就崇拜他。在這樣的價值觀,很多人都不敢創新,因為害怕失敗。當你真正去創新的時候,很多時候缺的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膽量。

    我們都請成功的企業家來演講,媒體也總是把榮譽、報道都給那些成功的企業。但是我們是如何看待失敗的?如果每個人心都是一元的成王敗寇的文化,中國的公司將永遠不會去創新。

    有一家公司特別喜歡抄襲,我跟他們交流說:為什你們不做一些敢為天下先的事呢?他們老大語重心長地告訴我:有些事情看不準,讓年輕人、小公司先去試。他們不成功,我們就不用再去耗費精力、金錢。他們真的能做成,證明這條路是通的,我們再上。這樣我們的策略非常穩健,保證十拿九穩。這不是道德品質的問題,隻是他特別害怕失敗,因為中國人丟不起麵子。

    這就導致中國的大公司不願意創新,小公司創新,最後的結果卻是給人當了鋪路石,不是先驅,卻成了先烈。所以,小公司也不願意創新。就這樣大公司抄小公司的,小公司抄美國的。美國出來一個團購,中國就來個“萬團大戰”。

    所以要創新,我們要逐漸改變已有的觀念,形成一種新的價值觀。我們不再盲目崇拜單一的成功,我們能寬容失敗,容忍失敗。

    有人問我,除了喬布斯我還喜歡誰。我告訴大家,是網景的創始人馬克·安德森,他投資了馬克·紮克伯格的臉譜網,是紮克伯格的幕後教練。當時馬克·安德森握著小馬克的手驕傲地說自己是網景的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就問他網景是幹什的。他特別失落。這是20年前的故事,馬克·安德森做了全世界第一款瀏覽器,但很不幸被另外一家公司摁死了。但他是我心目中永遠的英雄,因為沒有他就沒有後來的Chrome瀏覽器,以及中國各種各樣的瀏覽器。

    有的企業把競爭者摁死了,大家都很崇拜。但有的企業即使不成功,也曾經創造了曆史,創造了技術,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我覺得也應該被尊重、被繼承,這其實就是價值觀的問題。

    我在中國互聯網遭遇過最大的失敗,所以我寬容失敗、理解失敗。如果想要創新,最重要的是敢於嚐試,不嘲笑別人,勇於麵對自己的失敗。

    矽穀創業者的啟示

    我出差去美國,去的大多數是矽穀,紐約去得很少。去矽穀一般是接觸兩方麵的人:一是風投,一是創業者。在中國參加那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場合,比如慈善晚會、財經年會什的,我都會覺得有些緊張、局促,因為不知道該跟大家說什,但去國外的時候見風投,見創業者,感覺會比較好。國外的風投們跟我談得來,因為我也是創業者,說話直接,不繞彎子,除去語言不像海歸們那流利,他們覺得我反而更像矽穀的人,從思維模式上講是這樣。

    幾個月前,我到美國接觸了一些矽穀的創業公司,跟年輕的創業者聊天,我有三個強烈的感覺。第一,與眾不同的精神。這些人會有形形色色的“奇怪”的想法,甚至令人匪夷所思。你會發現,他們很注重跟別人不一樣。這就是創新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二,產品經理精神。我遇到的創業者都是津津樂道地跟你談他新做的一款產品,大家都會把目標聚焦在產品上,每個人都是產品經理。第三,顛覆精神。一個毛頭小夥子,十八九歲,那勁頭感覺他就能改變世界,他就能幹掉今天的某家大公司。

    這與我們國家的互聯網創業者是有區別的。老實說,我也參加了很多創業者的會,有相當多的創業者老喜歡跟你談概念,O2O、可穿戴設備什的。談概念,我覺得是最乏味的,因為概念都是正確的廢話。概念正確,並不意味著消費者一定要用你的產品。矽穀的產品經理精神,可能太務實,太實用主義,沒有戰略,但任何偉大的公司都是從做一款產品開始的。

    基本上,矽穀的文化傳統是產品驅動,這和我原來一直主導的產品理念是相符的。在矽穀,一般大家都不談概念。因為我以前做過創業者——當然現在還是創業者——也做過投資人,後來發現談概念除了自娛自樂,在行業混點名聲,其實根本影響不到用戶。用戶使用你的產品,隻關心你做的是什東西,能解決什問題,根本不聽你背後的理念。矽穀的創業者們會給你描述具體的產品是怎樣的,以色列人也有這樣的特點——解決問題,而不是空談理念。

    中國互聯網是不一樣的,創業者缺少一種膽量,缺少一種挑戰的氣魄。大家談起來,都是在琢磨著怎跟在大公司屁股後麵分點錢,要就是想著怎繞道躲著走。除此之外,我覺得中國互聯網創業者一是創新度不夠。腦子的想法,做出來的東西,沒有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同質化嚴重。二是深度不夠。我們做事,不由自主就往寬想,好像什都能幹。但這多創業者,你要能脫穎而出,無非是兩種思路:要是進入很新的領域,產生很新的想法;要是在大家都知道的領域,想得比別人深,想到和別人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有時候,我會故意問美國的創業者有沒有把業務延展到中國的想法。他們一般不跟你談這個宏大的願景,而是會向你描述很具體的東西,在這個領域深挖下去會有什價值。聽他描述,你就知道他在這件事上經過了深入的思考,做得很專注。中國互聯網創業公司經常犯的錯誤,是狗熊掰棒子,這個我也能做,那個我也能做,每個人都給你描繪一個特別宏大的願景。所以,中國互聯網上大部分投資項目聽起來很合理、正常,沒有令人驚豔的地方,不會讓你驚歎說:哎呀,他怎會這想呢 ?!

    我在矽穀轉一圈下來,覺得特別受啟發,就連我這樣算是行業幹的時間比較久的,都覺得聽到了很多新的思想。這種思想你可以不認同,我也有時候和他們爭論,也不同意他們的一些想法,但這種思想的碰撞是非常重要的。有人說過,如果你有一個橘子,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倆交換了之後,結果是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橘子。但思想不一樣,我們有兩個思想,經過碰撞交流之後,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了兩個思想,也可能碰撞出第三個思想,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美國創業者做的很多事情讓我覺得匪夷所思,是完全想不到的。當然,這些匪夷所思的事不一定成功,因為與眾不同的事肯定是失敗率很高的,但這正說明他們不怕失敗。中國互聯網創業者太害怕失敗了,所以喜歡隨大溜來尋找安全感。比如,有的創業者就說:你看,我現在做的事是大公司都在做的。拜托,如果大公司也在做你做的事,不是說明你正確,而是說明你危險。大公司更害怕失敗,都是先看別人怎走,然後再跟進。別人蹚出來眼鏡的路子就跟眼鏡,別人蹚出來電視的路子就跟電視,連360隨身Wi-Fi這簡單的東西都要跟。

    大公司有錢有勢有資源,采取跟隨策略還可以理解,可笑的是市場的老二老三還要采取跟隨戰略。360幹什,千年老二就跟著幹什,有樣學樣。這樣學下去,更強化了千年老二的市場地位。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環境跟矽穀相比,從投資環境來說,現在已經不缺風投了,也不缺天使,創業者本身在挑戰的勇氣,勇於顛覆、與眾不同的創新方麵,跟矽穀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

    Think Different

    什是創新?創新一定不是小區麵跳廣場舞的大媽們說:“聽說今天視頻網站很流行,我們都在網上看電視劇了,你能不能也搞一個?”不是修自行車的大爺說:“電商很好,我都在京東上購物了,你也在網上開個店吧。”創新一定是幹別人沒幹過的事,想別人沒想過的事,創新一定是少數派,正如蘋果的理念所說,“think different”。

    但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從眾,是和大家想法一致才能得到別人的認可。大家每時每刻都在尋求標杆,如果張三李四都做了,我們心就踏實了。有一個經典的故事,老師畫一個圓,在幼兒園時大家的回答還是五花八門的,但小學二年級以後我們基本都會統一回答那是一個圓。你要說像燒餅,老師會用異樣的眼光看你。到中學的時候,所有人回答的都是標準答案,中心思想。

    如果我們不能追求一種價值觀的多元,不能容忍think different的想法,當與眾不同的想法沒人讚同時,你會很膽怯,不敢去嚐試,很難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真正創新。真正創新的人都不會一開始就有鮮花和掌聲。相反,他們往往會被看成異類、少數派、怪物,甚至會被看成麻煩製造者。他們說的話不被人理解,做的事不被人理解,但最後他獲得世俗的成功,改變了世界,這才是創新的英雄。

    當別人成功的時候,你不能看他的結果,說要模仿他,而是要注意他曾經被多少人不理解。10年前,馬雲說他看好電子商務,所有人都認為他是忽悠。10年之後,每個人都離不開電商。當你今天的想法得不到認同,所有人嘲笑你的時候,你會選擇放棄,還是堅持、不斷嚐試?

    Think different,我理解就是跟別人逆著來。特別我們麵對強手的時候,一定要不按照他的節拍跳舞,按照他的節拍跳舞就死定了。你要想辦法通過這種體驗和商業模式去創造一種新的遊戲規則。

    360能夠走到今天,可能因為我比較“二”,所以我們做了很多驚世駭俗的事情。我希望通過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改變今天中國社會這種一元化的價值觀。隻有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寬容地對待不同的想法,才能鼓勵創新的人,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他們才能勇於創世,屢戰屢敗,但屢敗屢戰。因為創新成功的故事背後有100個不成功的例子,所以中國如果需要真正的創新,價值觀是最重要的。

    戰略必須落地到產品

    在公司內部,我反對做評論家,創業者首先不要做評論家。評論家站在高端,談產業問題,談格局,這其實沒有意義。很多問題抽象之後,說的都是正確的廢話。不管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當麵臨挑戰,麵臨轉型的時候,需要放棄概念上的論證,放棄平台思維,放棄下很大一盤棋的想法,應該將眼光聚焦在用戶身上。具體一點,就是靜下心來想一想,我要做的東西,或者我已經做的東西,它的用戶是什人?用戶在使用我產品的時候,會遇到什問題?有哪些地方我做得不夠好,還可以做得更好?凡是有缺陷的地方,都有改善的空間,都代表著創新的機會,都代表著可能存在市場機會。因為戰略不管規劃得如何宏大,最終要落地,就需要打開市場,而要打開市場,最重要的是打動用戶的心。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切入點,這個切入點找不到,所有的戰略都是空氣。

    當麵臨蘋果公司挑戰的時候,N公司做了很宏大的規劃,花了60多億美元買了一家做地圖的公司,買了互聯網的公司,構建了很宏偉的格局。到今天他們跟微軟公司合作,也有很宏偉的格局。我一直用N公司的產品,但我認為N公司從來沒有從用戶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去想一想,現在用戶用這些手機的時候到底遇到了什困難。我認為他們高管也不用蘋果公司的手機,所以不知道蘋果手機到底為什贏得了用戶的喜愛。

    你真的覺得蘋果公司成功是因為在宏觀戰略上規劃得好嗎?我不談戰略,也不懂戰略,我認為蘋果公司也沒有戰略。如果說有戰略的話,所有戰略都是用戶戰略和產品戰略,即不斷發現用戶的需求,不斷滿足用戶需求,把產品做到極致。

    消費者是不理性的,消費者選擇一款產品,拋棄一款產品,不是因為你有好的技術,或者不好的技術,用戶都是從點點滴滴中感受。為什我講微創新?我說的“微”,對於消費者來說,感覺都是微小的點。消費者之所以用你的產品,可能就因為那一個很小的點。消費者不理智,是特別感性的。今天的消費者比以前更感性,產品最後不是拚功能,拚技術,而是拚體驗。蘋果公司沒有手機通信的核心專利,什CDMA(碼分多址,一種無線通信技術),什芯片之類,都沒有,有的都是外觀專利。但是蘋果公司席卷了整個無線互聯網終端,以往的大公司被打得落花流水。如果說互聯網是一場革命的話,對於企業意味著什?從我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互聯網消費者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互聯網讓信息更加對稱。

    用戶體驗,過去被理解為產品的交互,產品的外觀和包裝。錯了,今天用戶體驗可能會成為產品製勝的關鍵。這並不是說企業不要做戰略規劃,而是說企業做到一定規模,做戰略規劃的時候,一定得具體到產品。戰略不能待在雲端,一定要落地,具體到怎解決用戶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產品觀。

    互聯網產品秘籍

    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人越來越多,但究竟怎樣才能打造出一種成功的互聯網產品,一直存在著理解的誤區,也困擾著很多創業者。

    根據我個人多年的實踐,互聯網產品有幾個容易被忽視的特點。第一,互聯網產品要有一個靈魂,要符合相關領域的遊戲規則,能打動用戶的心。如果這一點沒做好,產品外觀做得再華麗、界麵再漂亮、後台再強大,也很難成功。打動用戶的心,這好像是廢話,但也最質樸。很多產品其實不是在真正滿足用戶需求,而是在發明或幻想用戶需求,甚至逆著用戶需求在做。像國內很多社交網站都模仿臉譜網,盡管很像,但都不太成功。而開心網摸對了用戶的脈,中國互聯網用戶上社交網站實際是以開心、娛樂為主旨,簡單、容易上手、好玩的小遊戲就打動了用戶。

    第二,互聯網產品需要不斷運營、持續打磨。好產品是運營出來的,不是開發出來的。而傳統的軟硬件產品都有個物化的載體,不可能經常改,比較穩定。互聯網產品的本質是服務,就是通過某種形式的橋梁和窗口把服務傳遞給用戶,由於用戶的需求不斷在變,產品就要隨時調整。早些年微軟的視窗XP係統比較成功,因為在傳統軟件時代,用戶需求不多,廠商很容易了解;到了互聯網時代,閉門造車出來的Vista係統就不可避免地失敗,用戶需求變化太快了,廠商對此沒有把握。

    像穀歌所有的產品,每過一段時間都會有小的改變,這是做互聯網產品的思路。產品一定是讓人去用的,要不斷根據用戶反饋去修正。現在很多人都在講“以用戶和市場為中心”,但實際上還是“以公司為中心”。我曾經看過一家大公司的內部報告,說要做一款即時通信產品打敗騰訊,說可以為自身帶來什價值,可以整合內部產品等,但從頭到尾沒有涉及能為用戶創造何種價值。這種出發點必然導致失敗的結局。

    我認為自己做客戶端的資曆比馬化騰要深,但如果真的做一款即時通信產品,在產品細節和技術上可能比他做得好,但很難比他成功。我們倆的背景不一樣,我做傳統軟件出身,而騰訊的創業團隊是從做傳呼的潤迅出來的,之前就在做服務,這一點給了馬化騰很大的幫助。這是一個分水嶺,馬化騰很早就掌握了互聯網產品的規律,把它當成服務來做,持續改進。

    無論你的想法高明與否,我認為都不如用戶的選擇高明。有了任何想法,不要奢望做到完美再推向市場,不如先簡單地做出一點點,就拿到市場上試,一旦對了就迅速跟進,一旦不對調整的成本也很低。騰訊今天非常成功,它的商業模式難道是馬化騰一天想出來的嗎?肯定不是,最初就是一個簡單的聊天工具,打動了用戶的交友需求。

    從前麵兩點可以推出第三個特點,大家都說產品要做到專注和極致。在產品方向上,一定要先學會做減法,而不是做加法。要先找對一個點做到極致,否則你什功能都做,最後都不突出,沒有鮮明的賣點。

    好的產品:讓用戶離不開


>>章節報錯<<

如果您喜歡,請把《互聯網名企工作方法論(套裝共14冊)》,方便以後閱讀互聯網名企工作方法論(套裝共14冊)第六章 互聯網方法論xiNSHuHaiGe.CoM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互聯網名企工作方法論(套裝共14冊)第六章 互聯網方法論xiNSHuHaiGe.CoM並對互聯網名企工作方法論(套裝共14冊)章節有什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